中新社北京7月27日電 題:“一諾千金”的中國誠信觀,何以成為國際市場“稀缺產品”?
作者 劉志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中華文明連綿五千余年,生生不息。誠信可謂其中一條重要血脈和精髓,貫穿始終,使中華文明在歷史錯綜復雜的大變局中保持不斷,承續(xù)至今。
中華文明厚植誠信基因
中國歷史上有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誠信”故事,給中國的誠信基因傳承增添無限動力。
戰(zhàn)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商鞅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難。為取信于民,他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諾: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便可得十金。
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就能得到賞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于,有一個人將木頭扛到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變法也很快在秦國成功推廣。
秦末,項羽麾下名將季布一向說話算數(shù),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多難都設法辦到。當時甚至流傳著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相傳,楚漢相爭時,季布曾幾次獻策,擊敗劉邦大軍。劉邦稱帝后,懸賞捉拿季布,并下令膽敢窩藏季布者論罪滅三族。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人因敬慕季布而暗中提供幫助。后來,夏侯嬰以季布賢能勸諫劉邦,漢高祖遂將其赦免。多少年過去,季布的軍功政績逐漸被淡忘,而“一諾千金”的佳話卻至今為人稱頌。
中國人歷來重視履約守信,除了立木為信、一諾千金的典故,還有諸多例證,不勝枚舉。古代尊稱誠實守信的商人為“義商”“良賈”;民間“父債子償”“兄債弟償”的俗語和故事廣為流傳。此外,中國早在宋代就有了信用制度,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因而得以流通使用。近些年,中國的誠信體系繼續(xù)豐富和發(fā)展。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將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之一。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厚植誠信基因的鮮明印證。
2022年5月,交子金融博物館在成都開館。圖為民眾參觀該館。中新社記者 安源 攝中國傳統(tǒng)誠信觀具有強大韌性
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
盡管有幾千年而成的“誠信體系”的支撐,中國卻也遭遇過困惑與挑戰(zhàn)。特別是改革開放初期,當時中國經濟基礎薄弱,工業(yè)化程度不足,基礎設施缺乏,支付能力不強,一些國家、國際評估機構將中國列為“高風險”國家,給中國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增加了不少困難。
然而,憑借中國誠信的強大韌性,中國迅速從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中國的圍困中掙脫出來,并在全球化進程中大放異彩:中國在經濟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堅持履約,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支付系統(tǒng)中保持最高級別的信用,使中國誠信在國際上獨樹一幟。
2022年7月,安徽省蕪湖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生產車間里,工人正在組裝出口泰國的跨座式單軌列車。中新社發(fā) 肖本祥 攝誠信也成為中國強有力且可持續(xù)的生產力。得益于一以貫之的“誠信觀”,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中國經濟得到極大發(fā)展動力。
反觀部分西方國家,連續(xù)曝出金融欺詐和違約行為,極大損害了其自以為是的“誠信”。例如,2008年美國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特朗普政府不斷毀約、退約行為,不僅嚴重破壞了國際供應鏈安全,而且對國際“誠信體系”造成毀滅性打擊。
中國“一諾千金”是國際稀缺性資源
中國人自古重信守諾,“一諾千金”早已深深刻入每個中國人的精神與靈魂。與中國人所說的“一諾千金”相比較,部分西方政客所謂的“信用觀”不僅相當虛偽且?guī)в袑嵱弥髁x和投機性質。
近年來,一些美國政客把“誠信”武器化和虛擬化,給世界“誠信鏈”造成巨大破壞。正在進行的俄烏沖突,究其根源就是美國和北約背棄“北約不東擴”的諾言,先后五次東擴,給相關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不斷發(fā)生的地緣政治沖突,與部分西方政客的“不守信用”不無關系。美國一些政客對內通過欺詐和操控輿論以構陷政敵,對外編造謊言甚至發(fā)動戰(zhàn)爭以維護霸權。無論是伊拉克戰(zhàn)爭,還是后來的利比亞、敘利亞戰(zhàn)爭,包括對伊朗的制裁,無一不是美國“違約”在先。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美國的臺灣政策可謂充分暴露美國的誠信缺陷。其簽署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以及“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臺獨”等承諾,不斷遭到美國政客的修改和否定。
可以說,部分西方政客的“不誠信”是現(xiàn)代國際社會動蕩的根源之一,是破壞國際社會穩(wěn)定、和平、公正的最危險因素。不僅如此,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和自由由于缺乏真正的誠信,而變得越來越虛弱和虛偽,以致日漸沒落。
與之不同,中國及時洞察了部分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信用赤字”危機,提出了中國的“誠信觀”。中國提倡并嚴格遵循“言必信,行必果”,中國信奉“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中國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指導個人、企業(yè)和社會生活的行動指南。
浙江杭州一家公司內的“誠信中國”字樣。中新社發(fā) 井韋 攝我認識的不少歐洲金融界精英,對中國企業(yè),特別是中國金融機構的“誠信”給予極高評價。一位瑞士金融界高官對中國銀行業(yè)的飛速發(fā)展贊不絕口,他認為,中國銀行業(yè)在國際金融競爭如此激烈的時刻實現(xiàn)質的飛躍,主要得益于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重誠信、重信用”理念,得到了市場認可。
近年來,中國的“誠信”哲學“誠信文化”和“誠信理念”在各種國際會議、國際交流中逐漸傳播開來,中國的“誠信體系”也得以逐步樹立?!爸袊钦f話算數(shù)的國家”,中國推崇“誠信”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誠信價值觀”,與部分西方政客宣傳的虛偽的“信用”形成鮮明對照。
進入新發(fā)展階段,中國正經歷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guī)則等制度型開放的深刻轉變,更加注重誠信建設,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fā)展,為國際社會注入了真正的穩(wěn)定性?!笆澜缈梢孕刨囍袊?,中國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完)
作者簡介:
劉志勤,現(xiàn)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交易銀行(50人)學術委員、外資銀行首代30人論壇首席、(絲路聯(lián)盟)城市研究院院長。畢業(yè)于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英語系。1982-1984年外派德國學習《國際貿易和金融管理》,在德國、奧地利、瑞士金融界工作,并擔任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首席代表多年。曾出版《多嘴集》《插嘴集》《勤嘴集》等著作,擔任多家媒體的時政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