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25日電 題:新起點,新探索,新使命
中新社記者 安英昭
2022年9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新聞社建社70周年。
這封賀信既是對中新社70年來工作的充分肯定,也為中新社未來的國際傳播事業(yè)指明路向。立足新起點,中新社必將求新探索、更努力,擔新使命、再出發(fā)。
新起點,必要厚植愛國主義的根與魂。
從第一次報道秦始皇陵兵馬俑,到香港回歸前率先寫出“馬照跑,舞照跳,股票照炒”,再到迎接臺灣記者脫口而出“等你們38年了”,中新人的筆鋒在新聞史上濃墨重彩,正在于其從誕生之日起就明確堅持愛國主義的報道方針。七十載篳路藍縷,愛國主義早已內化為中新社的精神之源。
今天,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目標。但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道路并非一馬平川,波譎云詭的國際氣候陰晴難辨。值此歷史性關鍵時刻,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心懷“國之大者”,站穩(wěn)“中國立場”,既是新起點也是基準線,循此前行,縱道阻且長,亦行則將至。
新探索,還要強健國際傳播的枝與葉。
從1952年10月1日,通過電臺廣播記錄新聞的方式對外播發(fā)第一篇新聞稿《首都紀念國慶節(jié)舉行隆重閱兵式》;到緊密聯(lián)系華文媒體,為僑服務,創(chuàng)造性地以新聞供版合作聯(lián)結海外;再到如今建立起24小時不間斷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形成覆蓋境外大多數(shù)華文媒介的用戶網絡,中新社及其旗下中新網、中國新聞周刊等平臺不斷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推動新聞產品觸達國際社會、產生廣泛影響,正在于其不斷探索國際傳播的新路徑。七十載守正創(chuàng)新,數(shù)以百計的海外華媒與“華文媒體之家”的雙向奔赴,堪稱典范。
今天,媒體融合技術迭代演進,國際傳播的格局與形式更趨復雜多變。媒體“國家隊”須創(chuàng)新國際傳播話語體系,加快融合發(fā)展,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需要淬煉“中新風格”,進一步增強報道親和力和實效性,積極探索媒體融合與學媒結合之道,為開展國際傳播工作提供學理支撐,以“實”應“變”,以“融”創(chuàng)“新”。
新使命,更要培育文明交流的花與果。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進步。七十載上下求索,中新社通過廣泛聯(lián)絡海外華僑華人,“以僑為橋”,促進文明交流;通過雙向報道中外發(fā)展變遷,“以文化人”,推動民心相通。
今天,國際局勢風云變幻,“文明沖突”論甚囂塵上。不同文明、種族、國家間的對立情緒越高漲,做好民心相通工作的重要性就越凸顯;外界唱衰、抹黑中國的雜音越刺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緊迫性就越突出;逆全球化、民粹主義的思潮越抬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必要性就越上升。時代需要理性對話的平臺,文明需要交流互鑒的窗口。八音克諧,方無相奪倫;美美與共,則天下大同。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未來,尤需立足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全面觀照和闡述中國。新起點上,中新社將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以尋求“最大公約數(shù)”和畫出“最大同心圓”為目標,不斷壯大海外知華友華“朋友圈”,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