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贈作品展”展廳一景。
魏 娜攝
“西泠印社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海報。
西泠印社供圖
“墨海龍蛇——劉海粟書法作品展”展廳一景。
中國美術館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美術館的老專家老藝術家回信中強調(diào):“在高質(zhì)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zhì)服務上下功夫”。藏品是立館之本,是博物館、美術館開展學術研究、展覽展示、教育推廣、對外交流等各項工作的重要基礎。高質(zhì)量收藏更是為文博機構專業(yè)化建設、高質(zhì)量發(fā)展不斷蓄力。近期舉辦的美術展覽中,藝術作品的“捐贈”與“收藏”頻頻受到關注,讓觀眾獲得審美滋養(yǎng)的同時,更通過一個個捐贈故事感受作品背后的家國情懷和精神力量。
藝術為民
捐贈義舉引領風尚
對于美術精品的捐贈與收藏,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做過生動的概括:這是一個通過美術館向人民“獻寶”的過程。捐贈,不僅展現(xiàn)了藝術家、收藏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對文化藝術價值的深刻認知,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具體體現(xiàn)。近年來,在文旅部“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等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扶持下,對捐贈義舉的弘揚,讓各級美術館的藏品征集工作得到有力開展,更使“化私為公”“藝術為民”“美術館是藝術作品最好歸宿”等理念成為社會共識。
步入中國美術館正廳,兩側(cè)巨大的捐贈者名錄墻令人印象深刻。墻面刻記著近年來800余位捐贈者的姓名,無聲傳遞著無私奉獻精神。2020年,在該館舉辦的“有容乃大——容庚捐贈展”中,著名學者、收藏家容庚生前說過的一段話再次引發(fā)共鳴:“聚實不易,散則何難?與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現(xiàn)在就完整地獻給國家,讓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成績。”日前,一場被譽為“捐贈接力”的“河山在望——梁世雄捐贈作品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與觀眾見面。作為嶺南畫派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梁世雄不僅受益于關山月、黎雄才等前輩指導,更得到岳父容庚的教誨。此次展出的百余件作品,遴選自他向中國國家博物館捐贈的770余件自己的創(chuàng)作和收藏,反映了老藝術家化私為公的崇高追求。
這樣的“捐贈接力”,既是家風傳承的接力,也可謂館際間的接力,所延續(xù)的都是無私奉獻的精神。實際上,早在2019年“心隨江山——梁世雄中國畫藝術展”舉辦時,梁世雄就向中國美術館捐贈過多幅作品。容庚一家的捐贈遠不止這些。近日,廣州藝術博物院新館開館,“萬壑爭流——廣州藝術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畫派藝術展”等精彩特展,聚集了1100余件院藏精品。該館經(jīng)年累積的歷代書畫藏品中,近1/10來自容庚捐贈,其中包括多件堪稱“鎮(zhèn)院之寶”的古代精品;趙少昂、關山月、賴少其、楊之光等大家捐贈的作品也多達1.8萬余件,占館藏數(shù)量一半以上。為此,該館通過專設名家館等方式,大力倡導捐贈義舉。
近10年來,中國美術館接受捐贈和征集作品已達1.3萬余件,2023年更是加大對各類藝術精品的收藏力度,累計新入藏作品1100余件,其中近七成為無償捐贈。如今,將個人代表作乃至珍貴藝術收藏捐贈給國家,已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以展促藏
收藏研究良性互動
開展系統(tǒng)性的學術研究、舉辦品牌性展覽,是帶動藏品捐贈和收藏工作的重要抓手。如今,不少美術館立足學術的深度、情感的溫度和服務的效度,大力推動捐贈與收藏形成良性互動。
近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墨海龍蛇——劉海粟書法作品展”,是一場頗具典型意義的展覽,不僅受到業(yè)界高度關注,也吸引了許多普通美術和書法愛好者慕名觀展。劉海粟以繪畫享有盛譽,其書法也獨樹一幟。展覽期間,劉海粟之女劉蟾將父親的20余件書法作品無償捐贈給國家,價值不言而喻。如展覽前言所說,劉海粟的藝術觀念與實踐涉及中國現(xiàn)代美術諸多重要面向,是中國美術發(fā)展至今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中國美術館此前曾4次舉辦劉海粟藝術展覽,而此次展覽聚焦其書法藝術,通過對劉海粟150余件繪畫題跋、詩稿、信札、手稿等作品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扎實的學術研究呈現(xiàn)劉海粟書法世界的萬千氣象,可謂再出新意。
不斷提升學術水平,以展促藏、展藏互促,開展配套宣傳推廣、美育普及等工作,是美術館推動高質(zhì)量收藏的重要方法。近年來,中國美術館不斷強化價值引領和精品意識,以捐贈收藏、學術邀請、策劃研究、國際交流等系列品牌展覽,有效帶動捐贈收藏。近期舉辦的各類展覽中,便有不少捐贈,如水彩畫家李劍晨家屬捐贈作品50余件,版畫家徐匡、阿鴿捐贈代表作60余件……
定位不同、地域不同、特色不同,不同的收藏機構結(jié)合實際,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學術方向和富有特色的典藏體系。比如,作為高校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堅持以學術立館,在《國際歌》中文版發(fā)表100周年之際,立足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聞立鵬向該館捐贈的油畫《國際歌》相關創(chuàng)作畫稿168件及其各時期代表作,推出“心中的國際歌——聞立鵬繪畫中的紀念碑意象”展覽,圍繞油畫《國際歌》展開深度研究,實現(xiàn)學院學術研究與藝術家捐贈義舉的有效互動。作為地方館,浙派水墨人物畫和浙江現(xiàn)代版畫是浙江美術館成體系推進收藏工作的重點。建館至今10余年間,該館從“零藏品”起步,圍繞浙江近現(xiàn)代美術史研究推出各類展覽,累計收藏的3萬余件作品中有八成為捐贈所得。今年,該館推出“以神取形——吳憲生作品展”,吳憲生向館方捐贈100件作品,進一步豐富了該館浙派人物畫的收藏。
美術館學術研究的加強,提振了許多美術家的捐贈信心,也讓他們真切感受到作品成序列入藏美術館的長遠意義——為作品獲得更充分的認識、研究乃至價值確認奠定了基礎。對于真正視藝術為生命的創(chuàng)作者而言,這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典藏活化
人民共享永續(xù)流傳
為國典藏,與民共享。不斷豐富國家美術收藏體系,“捐”是價值引導、“藏”是作品歸宿、“用”是時代之需。歸根結(jié)底,文化財富為人民共享,才能實現(xiàn)永續(xù)流傳。
美的價值,在藝術殿堂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發(fā)揮。今年,浙江美術館舉辦了錢貴蓀繪畫作品展,匯集了連環(huán)畫名家錢貴蓀從藝70年間創(chuàng)作的100余件/組作品,包括他向該館無償捐贈的獲獎連環(huán)畫《鑒湖女俠》《血戰(zhàn)一江山》原稿及速寫精品50件,這是該館首次展出完整的連環(huán)畫原稿。當李劍晨之女李蕾看到美術館里有許多小朋友坐在地上臨摹父親畫作時,她更加確信將珍藏多年的父親畫作捐贈給國家是正確的決定,因為這樣“父親的精神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話語中流露出捐贈者對美術館更好實現(xiàn)作品利用的期盼。
借助捐贈,不少藝術機構建構起獨特的研究體系,并將藝術之美回饋大眾。西泠印社建社之初,便形成了“愛社如家,無私奉獻”的精神傳統(tǒng)?;谶@種文化自覺的傳承,印社擁有了較為完整的收藏體系。近期在浙江展覽館舉辦的“西泠印社社藏捐贈菁華展(2019—2023)”,匯聚近5年各界捐贈的歷代璽印、碑石以及名家篆刻、書畫等500余件,既向公眾展示了名家名作,更講述了一段段捐贈佳話。從這所百年印社的故事中不難看到,經(jīng)過時間沉淀,進入公共收藏序列、能夠為人民所共享的藝術精品,其流傳更有保障、價值更為凸顯、精神更加閃耀。
讓藏品“活”起來,成為各美術館努力的方向。新時代以來,以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等扶持項目和品牌展覽為代表,一大批經(jīng)典藝術走出庫房,通過巡展等方式不斷擴大覆蓋面,讓藝術之美為廣大群眾所共享。美術佳作借助各種媒介衍生出的“爆款”產(chǎn)品更是層出不窮。系列“活化”成果,讓美術經(jīng)典的價值獲得充分發(fā)揮,為人們生活提供了更加豐厚的精神滋養(yǎng)。
如今,越來越多的捐贈與收藏故事在不同的文博機構悄然發(fā)生,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和“人民至上”辦館理念的有力呼應,也是廣大美術工作者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邁出的堅實步伐!
(作者為中國美術館館員)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2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