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77人的挪威人布雷維克不僅不死,甚至僅有21年的刑期——平均每殺一個人只用坐不足100天的牢,這難免令人感覺不可思議。但正如挪威司法部副部長所言:“我相信所有的討論都能夠說明,我們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刑罰制度。”
作者:澤清2011年7月22日15時,32歲的挪威人布雷維克在引爆挪威奧斯陸市中心的政府辦公大樓之后,登陸奧斯陸西邊的于特島向正在參加青年團活動的人群開槍射擊,共計77人死亡,96人受傷。2012年8月24日,挪威法庭判處其入獄21年,如果他被認為對社會構成威脅,刑期有可能延長。
早在1902年,挪威頒布的《一般公民刑法典》中,死亡即不包括之內(nèi)。受1789年法國《人權宣言》的影響,1814年開始起草的憲法在第96條就規(guī)定:“除非刑事成文法之規(guī)定,對任何人不得宣告有罪和處以刑罰。”1815年推出的臨時法令廢除了早已過時的國王克雷斯蒂安五世法典(Code of ChristianV)中野蠻的刑罰方式,只有斬首和槍斃兩種經(jīng)過授權得以在新刑法典中保留。而受刑的對象,僅僅規(guī)定在“有預謀”或“手段極其殘忍”的謀殺案。
挪威現(xiàn)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號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隨后的一些補充。作為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重要權利的刑法典,法典第二章中即規(guī)定,普通刑罰的種類僅包括“監(jiān)禁、拘留、社區(qū)服務和罰金”,且“特別規(guī)定的情形下,不得超過21年”。1940年6月10日,納粹占領挪威,并于1942年9月由吉斯林政權(Vidkun Quisling's regime)重新推出死刑,共400名挪威人被處決。直到1948年8月28日,大學教授Ragnar Skancke因與納粹的關系,成為被執(zhí)行死刑的最后一個二戰(zhàn)罪犯。
二戰(zhàn)結束之后,在1948年起草的《世界人權宣言》和1950年起草的《歐洲人權公約》等主張切實保護人權的一系列國際公約影響下,廢除死刑逐漸成為世界潮流。盡管此前,世界上僅有7個國家廢除了死刑,但到1977年,廢除死刑的國家已有16個。除聯(lián)合國及其有關機構在廢除死刑問題上的日益鮮明的態(tài)度以外,歐洲理事會(The European Council,又稱為歐盟首腦會議)最為突出。
1982年,歐洲理事會通過《歐洲人權公約第六議定書》,其中第一條即明確規(guī)定“廢除死刑;任何人不得被判處這種刑罰或執(zhí)行死刑”。1988年,挪威簽署該協(xié)議,并禁止在和平時期使用死刑,這與挪威國內(nèi)最后一次執(zhí)行死刑已過了整整40年。
改造已定罪的重罪犯,是挪威刑事司法系統(tǒng)的核心所在,也是被英國廣播公司(BBC)稱之為整個歐洲社會最進步的理念之一。理論上來說,在挪威的司法系統(tǒng)中,懲罰的目的不是報復,而是改造和創(chuàng)造更多有生產(chǎn)力的社會成員。這是以預防與矯正為終極目的的刑事政策,而不只是進行消極懲罰,而這在當今世界已成主流。
在這樣的政策之下,刑罰的目的是要讓犯人學會靠自己的理智抑制犯罪意圖,法院則是讓犯人逐步取得較大程度的自由,引導其穩(wěn)健地和社會接軌。通常而言,挪威的犯人都需要在在高防衛(wèi)級別的監(jiān)獄開始服刑,服完部分刑期,便由法院和監(jiān)獄共同衡量他們是否可以轉入較低防衛(wèi)級別的監(jiān)獄。這種類型的監(jiān)獄更注重通過各種形式提供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比如請假外出、探視安排以及靈活性的控制措施等。最后,通過考核的犯人將到達“過渡訓練所”,在生活、工作和社會技能等方面進行培訓,是犯人通向自由之路的最后一站。只有通過一道道緩沖過程的訓練,挪威法院也才有信心讓其回歸正常的社會。
在挪威,只有少數(shù)殺人兇手會服刑超過14年。即使是那些受到最高處罰的囚犯,最后也會在服完三分之二的刑期之后被釋放,很多人還會在三分之一的刑期后得到周末假釋的機會。因而,挪威囚犯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在歐洲國家中是最小的,每10萬個挪威人中僅有66人是囚犯。相比而言,截至2005年,每10萬個中國人中,即有523人在各級監(jiān)獄坐牢,僅次于美國同期100萬人中724人坐牢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