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噓寒問暖,沒有熱飯熱茶,沒有御寒衣被。在監(jiān)控視頻里,一個畫面將冰冷定格:兩名工作人員死死地摁住他的腳,一名工作人員狠狠地用膝蓋頂著他的頭部……數(shù)分鐘后,他不堪忍受高喊:“我不要救助,我要出去!”這是記者偽裝成聾啞流浪者,臥底進入長沙市救助站所看到的一切。(1月9日《三湘都市報》)
向這位記者致敬,如果沒有他的親身體驗,我們也許永遠無法知曉底層流浪者會在本應接受溫暖關懷的地方,卻迎來這樣的“恐怖之旅”。他們原本就身處社會最底層,受盡了周圍人的歧視與白眼。衣不裹體、食不飽腹,從垃圾箱里尋生活,在立交橋下找地窨上的一絲溫暖。他們有著各自的人生故事,淪落到街邊流浪乞討或許遭受過不公待遇,或許是本身原因導致。但無論怎樣,以至如斯境地的他們,都是可憐之人。
“他們不是城市的傷疤,他們考驗城市的胸懷。”對流浪乞討者的救助,體現(xiàn)著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tài)度,也是這個國家的良心與底線。對待強者,我們可以有自己的態(tài)度,有人趨炎附勢,有人懦弱妥協(xié),有人唯唯諾諾……這是個人自身的選擇,我們可以指摘卻無法強求。但對待弱者的態(tài)度,卻能從根本上體現(xiàn)整體社會的素質與良知,這條底線必須守住。
長沙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對被救助者“死縛雙手,死摁雙腳,膝蓋頂頭部”,這已經不只是救助不當?shù)膯栴},嚴重的甚至可能上升到法律層面,涉及輕度人身傷害。在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問題上,曾有人付出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制度性的進步。那就是2003年孫志剛事件,因收容致死的他用生命換來了收容制度的結束。但沒想來,取而代之的救助體制,雖有良善之法,卻無良知之人去執(zhí)行,也變成了救助者的“夢魘”。
2003年到2013年,《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施行馬上就要迎來第十個年頭。在這十年間,不可否認會有流浪者受到救助,重新步入人生的正軌。但從長沙救助站這種“揪住站”式的暴利“救助”中,人們也看到了救助管理辦法貫徹執(zhí)行中存在的種種弊病,而這些頑疾不除,有人用血的代價廢止的《收容遣送辦法》就會改頭換面卷土重來。
如何讓良法貫徹下去,依靠個別人的善心顯然不是長久之計。對于救助站的工作人員來說,《救助管理辦法》中白紙黑字地寫明,“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然而,他們仍舊暴力救助,不拿被救助者當成平等主體對待,讓他們產生暴戾之心的則是監(jiān)管與懲處機制的缺位。
流浪者多為聾啞人或有身有殘疾,多年獨處流浪的生活,讓他們喪失了正常人際交往的能力。而眾多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可能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求助無門的他們,即便被施暴也無法舉報,而且就算舉報可能也無人相信。而與流浪者相比,救助者卻扮演了“上帝”一樣的角色,掌握他們的“生殺大權”,對待他人如螻蟻草芥。
救助站本應是國家的良心與底線,想要守住底線并非易事,卻也不是難到不可想象。必須做到的就是消除監(jiān)管真空,按照《救助管理辦法》中規(guī)定的那樣,讓上級民政部門負起監(jiān)管責任,讓他們走出溫暖的辦公室,去體驗下流浪者周遭的寒冬,按照制度規(guī)定進行定期巡查,監(jiān)督救助的具體執(zhí)行情況。要求每一個救助站詳細匯報工作進展,究竟一年中救助了多少流浪者,讓多少人順利返鄉(xiāng),并按照工作業(yè)績進行考評,并決定下一年的財政撥款。同時,地方的司法機關也應當定期核查其中是否存在暴力救助的違法違紀情況,對于濫用私刑者追究其法律責任。
今年的冬天特別的冷,卻再讓人心在這片嚴寒中凍結成冰了。(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