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時報訊(記者王晟)16年前,韓先生用兒子的小名“明明”存款8萬元,因當時尚未實行實名制存款,所以該銀行未對其有效身份證件進行核查。14年后,當韓先生欲支取該筆存款時,銀行卻以韓先生不能提供“明明”的身份證明為由拒絕支付。日前,海淀法院判處銀行支付韓先生本息。
原告韓先生訴稱,1999年1月,其以兒子小名“明明”名義在某銀行公主墳儲蓄所存入87633.92元,存期5年,年利率為4.5%,到期日為2004年1月。上述存款韓先生一直未支取。2013年12月,韓先生要求提取上述存款遭到拒絕,故韓先生訴至法院,要求銀行支付該筆存款及相應利息。
被告某銀行辯稱,不同意韓先生的訴訟請求。第一,韓先生并無存單所有人的有效身份證件,無法辦理支取業(yè)務。銀行的確有戶名為“明明”的存款一筆,開戶時間為1999年1月17日,金額為87633.92元,存期為5年。根據(jù)現(xiàn)行規(guī)定,辦理單筆取款5萬元以上的業(yè)務,需要提交有效身份證件。但是韓先生辦理支取業(yè)務無法提供真實有效身份證件。第二,本案實際為確認之訴,韓先生對該筆存款享有所有權(quán)負有舉證責任,銀行并不應負擔任何責任,將依據(jù)法院的判決辦理相應存款的支取業(yè)務。
法院經(jīng)審理后認為,2000年4月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存款實名制,在存款實名制實施之前,對于儲戶在辦理存款時沒有明確規(guī)定要填寫真實姓名。本案中,依韓先生所稱其在存款時銀行工作人員并未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該銀行亦表示,當時沒有實名制的要求,因此未要求存款人出示身份證件。據(jù)此可知,本案存單所涉款項在存入之時,存款人是否應當進行實名制存款,國家并無強制性的規(guī)定。現(xiàn)韓先生持有合法存單原件,且依其所述系以其兒子的小名,即“明明”名義存入。該銀行亦認可除韓先生以外沒有任何第三人向該行主張過存單權(quán)利。據(jù)此,法院推定韓先生系本案所涉存單的持有人,其與某銀行之間的儲蓄存款合同關(guān)系有效,該存單所載金額及由此產(chǎn)生的存款利息應屬韓先生所有。最后,法院判決某銀行按照正常程序向韓先生支付存款本金及相應利息。
宣判后,該銀行未明確提出是否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