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這次回家,大哥羅興漢悄悄給他看了父親的來信,知道父親也一直在找他們。此后,他和斷絕音訊25年的父親有了書信來往。
到了1979年,外事政策有所變化,父親羅甸服來信讓他去香港探親,董健一家三口費盡周折,踏上了南下赴港的路途。到了香港,他才知道父親羅甸服原來在臺灣。那時,港英政府對臺灣軍政人員入境卡得很嚴,直接赴港簽證很難辦理。父子近在咫尺,卻還不能見面,初來乍到的董健只能就地打工養(yǎng)家。很快,過硬的電工技術(shù)在香港派上了用場,董健到紹榮鋼鐵公司干起了“藍領”。4個月之后,羅甸服借赴美國探親后回臺灣的機會取道香港,終于使得父子有了短短4天的團聚。
在紹榮公司做了一年零4個月之后,董健瞅準八十年代初期國內(nèi)剛剛興起的電子表市場,到德興鐘表集團有限公司毛遂自薦,被聘為該公司中國部經(jīng)理,作起了香港與大陸之間的鐘表貿(mào)易。其時,剛剛打開國門的深圳特區(qū)的房地產(chǎn)業(yè)開始起步,董健又抓住機遇,說服老板到深圳投資房地產(chǎn)。3年后,連片的4棟30層高的德興大廈在深圳拔地而起,老板賺得滿盆滿缽,但等待分紅時,老板卻過河拆橋,300多萬元的分紅只給了30萬,這筆錢成了董健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給別人打工不如自己干,34歲的董健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建秦貿(mào)易公司,幫國內(nèi)企業(yè)引進先進設備,從穿針引線、收取傭金逐步做大,后來轉(zhuǎn)戰(zhàn)多個行業(yè),期間有成功的喜悅,也有過失敗的教訓,但從建秦貿(mào)易公司到建秦發(fā)展有限公司,董健終于成功了。
“為什么我的眼里總是噙滿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太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之殤。”于右任的《望大陸》表達了游子的心聲。1991年,離開大陸40多年的羅甸服決定回商州羅村老家祭祖。當年的翩翩少年再次踏上故土時,已是81歲的耄耋老人。
董健說,那是1991年5月14日,他們一家從香港啟德機場出發(fā),飛赴西安。飛機在西安落地的那一剎那,父親羅甸服激動得難以言表。在西安稍事休息,他們便回到商州,父親脫掉西裝,穿上深藍色長袍上墳祭祖,看望親戚,與鄉(xiāng)鄰話家常。
“何時重話江邊柳,四十年后見歸舟”。5月21日,羅甸服告別了羅村,返回臺灣。不料,返臺一周后突發(fā)腦中風,3年后在臺灣去世。
董健在事業(yè)有成后不忘父親的教誨,不忘回報家鄉(xiāng),他一方面積極捐資助學,另一方面努力興辦實業(yè),先后在陜西投資了多個項目,比如西安的“建秦園林”、寶雞的“長建電子有限公司”、渭南的鎂業(yè)開發(fā),都為當?shù)氐慕?jīng)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商州,董健在沙河子鎮(zhèn)羅村捐資修建了“建秦希望小學”。此后,他在母親董涵英的老家長安縣杜曲鎮(zhèn)彰儀村捐建了“涵英小學”,在寶雞市鳳縣黃牛鋪鎮(zhèn)捐建了“長建希望小學”。對于文化事業(yè),他也是熱心相助,每逢陜西省戲曲界赴香港演出,董健都要捧場、設宴,在家鄉(xiāng)父老面前奉獻自己的赤子之情。
1998年,董健成為政協(xié)陜西省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一當就是三屆,做事講究“認真”二字的他關(guān)心民生,也關(guān)心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在2008年1月召開的政協(xié)會上,他一口氣提了10個提案。董健說,有一些提案要經(jīng)過幾個回合的據(jù)理力爭才能落實,看到問題真正解決了,自己才感到欣慰。
2008年4月,董健出版了自己三卷本的回憶錄《歲月留聲》,全書以208萬字、400多個故事、900多張歷史照片回顧了自己60年的風雨人生。雖然《歲月留聲》記錄的是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歷史,但每一個中國人的成長歷程都能折射出不斷走向繁榮富強的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文/圖 陳紅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