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代表作:《商州》、《白夜》、《廢都》、《浮躁》、《秦腔》、《情劫》、《高興》等
人物簡介:賈平凹(其中凹讀w?。?,原名賈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中國當代作家。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作家協(xié)會陜西分會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其作品《月跡》已經(jīng)收入鄂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蘇教版七年級下,北師大版四年級下。
賈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農村,并非書香門第,家中世代是農民。1975年畢業(yè)于西北大學中文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197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著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杜D月·正月》獲中國作協(xié)第3屆全國優(yōu)秀中篇小說獎;《滿月》獲1978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廢都》獲1997年法國費米娜文學獎;《浮躁》獲1987年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最近獲得由法國文化交流部頒發(fā)的“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榮譽獎”;《秦腔》獲2008年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另外,他的《延川城》以詼諧幽默的語言被選入北京景山學?!墩Z文》第9冊課本內。
賈平凹作品所描寫的場景是他所熟悉的農村,例如《秦腔》:
他寫的是農村的現(xiàn)實生活。長期以來,農村是最落后的地方,農民是最貧困的人群。現(xiàn)在中國的“三農“概念,農業(yè)、農村、農民,已經(jīng)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原來說的是我們是農業(yè)國家,土地供養(yǎng)了我們一切,農民離不開土地?,F(xiàn)在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卻剝離開了。農民離開了土地,有些是主動離開的,有些是被迫離開了,留在農村的多是老弱病殘。我的老家棣花村,沒有礦藏,沒有工業(yè),有限的土地在極度地發(fā)揮了它的潛力后,糧食產量不再提高,而化肥、農藥、種子以及各種各樣的稅費迅速上漲,農村又成了一切社會壓力的瀉洪池。舊的東西稀哩嘩啦地沒了,像潑出去的水,新的東西遲遲沒再來,來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風方向不定地吹,農民是一群雞,羽毛翻皺,腳步趔趄,無所適從,他們無法再守住土地,他們一步一步地從土地上出走,雖然他們是土命,把樹和草拔起來又抖凈了根須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難活。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長篇小說《秦腔》授獎辭:
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敘事,綿密的細節(jié),成功地仿寫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tài),并對變化中的鄉(xiāng)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滿赤子情懷的技術和解讀。他筆下的喧囂,藏著哀傷,熱鬧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許,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之后,我們所面對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這聲喂嘆,是當代小說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動寫照。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賈平凹先生發(fā)表獲獎感言:
在偉大的茅盾先生的故鄉(xiāng),第七屆茅盾文學獎能授予我,我感到無比的榮幸!
當獲獎的消息傳來,我說了四個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氣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給屋子里的佛像燒了香,給父母遺像前燒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頓羊肉泡饃。
在我的寫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寫的一部書,也是我最費心血的一部書。當年動筆寫這本書時,我不知道要寫的這本書將會是什么命運,但我在家鄉(xiāng)的山上和在我父親的墳頭發(fā)誓,我要以此書為故鄉(xiāng)的過去而立一塊紀念的碑子。現(xiàn)在,《秦腔》受到肯定,我為我欣慰,也為故鄉(xiāng)欣慰。感謝文學之神的光顧!感謝評委會的厚愛!
獲獎在創(chuàng)作之路上是過河遇到了橋,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遠的,還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國,有幸中國巨大的變革,現(xiàn)實給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為一個作家,我會更加努力,將根植于大地上敏感而憂患的心生出翅膀飛翔,能夠再寫出滿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