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個節(jié)目,主持人要擔很大的干系,外行做還真有風險。因為三個藏寶人,座位便分作一、二、三號,但也可能上去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弄成了二、一、三號,或者三、二、一號了。你若也分不清楚青花、粉彩、斗彩、五彩的,一不留神,把真的給人砸了就慘啦。
這類懸事兒不是沒出過。有一期,輪到馬上要“宣判”第二件藏品時,我照例先抄起金錘,在一件五彩瓷瓶上來回晃悠著,驚得本主兒緊著拿手護著他的寶貝。而我不過是“虛晃一槍”而已,我心中有數(shù),他那東西,一冒頭兒就看出來了:開門兒真!
晃悠了好一陣子,該宣布專家鑒定結(jié)果了,我往鑒定書上一搭眼,傻了!最后一行字,分明寫著:現(xiàn)代工藝品!按說該砸呀,可我明明看真哪!砸嘍?萬一是真的,得賠人家二十多萬呢!破財事小,“失節(jié)”事大!全國那么多觀眾,藏龍臥虎啊,這要傳出去,甭多了,就一句:哈哈,王剛砸錯嘍,賠人家好幾十萬哪,專家和我臉往哪兒擱呀!
心里一通兒亂,臉上倒沒顯出來,嘴巴也沒閑著,邊叨咕有關(guān)五彩的話題,邊往專家席那兒蹭,順手把鑒定書放到專家的眼前。從專家們驚愕的神情,我斷定是出岔子啦!果然,后臺一個負責傳遞鑒定書的,臉兒都白了,忙不迭地遞上另一張紙。原來那張是鑒定第三件藏品的,遞早了。而新的一張的鑒定結(jié)論果然是“真品”!多懸哪!后怕呀!
……
不過,如果我們僅僅將注意力集中在“最后一砸”上面,那就會失去節(jié)目中更多、更有價值的內(nèi)容。比如,節(jié)目每一期的選題——究竟上什么內(nèi)容,其實背后凝結(jié)了整個策劃制作團隊太多的心血。外行看熱鬧,內(nèi)行看門道。我們做節(jié)目,不光把眼睛盯在“寶貝”上,我們還注重對寶貝的歷史背景和相關(guān)知識的介紹。通過對這種背景知識的逐漸掌握,個人的審美層次才慢慢會出現(xiàn)質(zhì)的飛躍。
……
舉個例子,2009年一期《天下收藏》,亮相的是“崇禎青花”。更確切說,應該是明代崇禎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在收藏界,最終將崇禎青花確立為一個收藏體系,形成一個概念,只有短短五十多年的歷史。
明代自從萬歷以后直到崇禎,是一個王朝的末世,內(nèi)憂外患。盡管崇禎皇帝幾乎是中國歷朝歷代亡國之君中最勤奮的,史書上說他“宵衣旰食”啊,可仍然無力回天。崇禎在位時,曾頒布了一道詔書,命景德鎮(zhèn)所有官窯全部停止燒造瓷器,因為當時已經(jīng)沒有閑心顧及藝術(shù)品了。但是,原來燒造官窯的那些工匠們也得吃飯,也得生活呀,于是乎,棄“官”而投“民”。
于是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原來處于王朝末世的崇禎年制的民窯瓷器這么漂亮,透射出一種努力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掙扎與吶喊。
說到這塊兒,我想起了出演過的一部戲,叫《江山風雨情》,我飾演的是崇禎皇帝的內(nèi)廷總管王承恩。這個人是明朝最后一個權(quán)閹,最后一個有權(quán)有勢、同時也是忠心耿耿的頭號宦官,最后他陪崇禎皇帝死在了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公園。
你看,當你了解了那段歷史,再來重新面對一件崇禎青花瓷器時,感覺肯定就會不一樣了。透過這樣的演藝經(jīng)歷,我的收藏生活就顯得有血有肉,滿含情感了。這樣的精神樂趣,我想不是每個搞收藏的人都能享受到的。
■摘自《我本頑癡——王剛自傳》,有刪節(jié)(天津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