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者應該先選自己鐘愛的顏色,注重第一眼感覺。
胡霏帆從小喜歡撿拾和收集各種五彩繽紛的石頭,幻想著那些石頭背后的有趣故事,卻未承想這個始自幼年的情結卻成為她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她的父親在非洲呆了近10年,從事金屬礦產開采,而胡霏帆卻在澳門奢侈品行業(yè)供職。父親希望女兒繼承自己的事業(yè),霏帆思考良久決心離開澳門遠赴非洲,在那里她見識到各種各樣的礦產。父親公司的總部在贊比亞,而在南非設有辦公室,兩者均以鉆石和祖母綠寶石出名。此外在坦桑尼亞等寶石國度也有父親公司的分支機構,緣分讓霏帆義無反顧地投入寶石的懷抱。
珠寶藏品3年增值80%
“我是從2010年開始收藏寶石的,也是在那個時候投身珠寶生意。記得自己第一件藏品是一塊來自莫桑比克的紅寶(石),無燒(即零處理、純天然)、2克拉、vivid red(正紅色)的,品相非常優(yōu)秀。”這顆紅寶目前市值3萬元人民幣/克拉,比胡霏帆當初的收購價已經翻了一倍。
3年多來,胡霏帆收藏的珠寶有10件左右。因為她是圈內人士,所以對藏品的要求很高,喜歡那些特別難找的,凈度、顏色等指標高的,以及克拉數(shù)大的。除了寶石她還收藏古董首飾,比如2012年在香港淘到的一條琺瑯項鏈,現(xiàn)在也價值人民幣4-5萬元,她知道琺瑯工藝已經幾近失傳了。藏家對珠寶的估值都各有不同,喜歡的人說的是眼緣,而如果不懂它背后的文化,給出的估值勢必就低。她們是內行人,知道某些工藝是無法效仿、無法復制、獨一無二的,能淘到這樣的寶貝,那份滿足感不言而喻。
她手中收藏和流轉的名貴寶石甚眾,比如曾經購得一顆10克拉的皇家藍藍寶(石),買入裸石價40萬元,待半年的升值和皇家藍證書開出后, 以70萬元被懂行的買家收走。又比如手頭的一顆鴿血紅紅寶,3克拉重,估價30萬一顆。還有一串60克拉的藍寶石項鏈,現(xiàn)在市價約估也要60到80萬元。她的藏品中裸石比較多,加工好的首飾較少。
“未來我的收藏重點,主要還是紅寶和藍寶,此外還有祖母綠,我希望在收藏極品的裸石后能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新理念, 將它們打造成成品的套系來收藏它們。當然彩鉆也是我的主攻目標之一。目前我私人的藏品大概價值200萬元上下,比當初的收購價有了80%左右的漲幅。”
顏色、凈度、切工是三要素
“說到加工寶石,許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切工。我覺得印度的切工不夠好,泰國的更甚一籌,可以說是東南亞第一了。因此我們從非洲或斯里蘭卡等礦區(qū)收購的原石會先拿到泰國去切割、拋光、打磨,然后把處理好的裸石再拿到香港去加工成首飾,這樣一條產業(yè)鏈便完成了。”
她告訴本刊記者,好的切工就是要有好的出火,也就是要閃(耀)。一般人覺得加工過的寶石都閃的,所以她建議不要單看一顆,要多看幾顆仔細做比較。關于切工他們大部分用肉眼和放大鏡看。好的切工寶石底部要切得很對稱,不能歪掉,也不能太厚或太薄,太薄了會漏底,太厚了寶石的臺面顯得太小,5克拉的東西看上去就像3克拉了。之所以說印度的切工不夠完美,就是因為太厚了,雖然能讓寶石更出火,但會讓大克拉的寶石看起來沒有實際克拉數(shù)那么大。她個人認為泰國的切工最好,因為泰國的寶石產業(yè)歷史非常悠久,也是亞洲寶石主產地,工藝精益求精。斯里蘭卡等寶石產地也有好的切工作坊,但數(shù)量比較少。而中國內地則普遍一般。
“不好的切工,會使寶石看上去很悶,顏色無法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切工好和不好,寶石的價格差異可達50%之巨,這是寶石收藏投資者必須要過的眼力關。”
相比于切工,胡霏帆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寶石的顏色。她強調,這里面沒有絕對的色彩標準,只能說看得多了才會有感覺。她認為收藏者應該先選自己鐘愛的顏色,注重第一眼感覺,說到底寶石的價值首先在于自己真正的喜好。例如霏帆曾經拿了兩顆紅寶,一顆是正紅,一顆則偏橘色。大多數(shù)買家都會去選正紅的,但也有人覺得橘色很特別,其實偏橘色的紅寶也很少。不同地區(qū)出產的紅寶在顏色上差異很大,比如緬甸的偏玫紅,莫桑比克的則偏暗紅。此外還有粉紅色和紫紅色等色彩的紅寶,比較偏小眾,價值也一般。顏色好的寶石與顏色差的寶石,價格可能相差一倍都不止,比切工更考驗藏家的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