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探訪省圖書館地下善本書庫時,被兩本火柴盒大小的古書所吸引,原來這竟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小抄”。據(jù)工作人員介紹,此書高6.6厘米,寬4.2厘米,厚度僅有0.8厘米,放到成年人的掌心里還顯得綽綽有余。書皮正面印著“下場秘本”,背面則印有“懷中應帶”字樣。
此書是古代四本儒學典籍的微縮本,亦是省圖書館館藏最小之古籍。書本雖小,卻制作得玲瓏精細,每頁容納千余字,囊括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全部內容和詳盡注釋,而這些正是清代科舉考試的主考內容。
記者仔細觀察了一下這兩本“袖珍書”,其外觀略有磨損,但內頁字跡清晰可辨。隨便翻開一頁,全部是文言文。工作人員稱,書中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典籍中的每一句話都做了詳細周到的解釋,字體上也顯得很有分別,引用典籍的字體相對較大,解釋的字體則略小一些,估計用一粒米飯就能遮住七八個字,可見其微小的程度。
“夾帶”和“槍替”是古代
作弊最常用的兩種手段
據(jù)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劉冰介紹,作弊現(xiàn)象自古便有,事實上,科舉考試自誕生之日起,就進入了一場千年的,作弊與反作弊的,斗智斗勇的較量之中。為了考取功名,能夠想到的作弊手段古人都已經(jīng)想到了,而最古老、最常規(guī)的手段莫過于“夾帶”。
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的“高考”,考取功名后不僅可以加官晉爵,更意味著一生的榮華富貴。如此誘惑,考生自然趨之若鶩,作弊者眾多。只要考生在應試時能攜相應的“夾帶”入場,穩(wěn)操勝券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于是各種各樣攜帶方便的“小抄”便應運而生了。
早在唐朝科考時,“夾帶”的方法就已經(jīng)存在,這種手段因操作簡單、成本低廉而被考生廣泛運用,考生藏匿科場“夾帶”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具體操作方法是,考生事先將應考的材料用蠅頭小楷抄寫在薄如金箔的紙上,然后藏在筆管里、空心硯臺底部、衣服中間或夾于鞋底之間,或者干脆寫在衣物、身體上攜入考場,以備抄襲。
而另外一個常用的作弊手段便是替考了,古代稱為“槍替”,這種手段在唐朝也已經(jīng)出現(xiàn)。古代沒有照相機,也不可能為幾萬考生一一畫像,因此只要性別不錯,即可入場。因此對于“槍替”,主考方是防不勝防。
清代科考防范措施周密
但仍無法遏制作弊之風
當然,針對考試各個環(huán)節(jié),歷代統(tǒng)治者也都推出了嚴格的防作弊手段。據(jù)說金國時期,每個考場都安排了進行搜檢的士兵,負責搜檢的士兵一般都不識字,這是為了防止士兵與考生勾結在一起。每個考生進考場前都要搜身一番,而且搜檢得很嚴格,“解發(fā)袒衣,索及耳鼻”,《金史》里的這句話說明當時金國搜檢考生達到了必須解開發(fā)髻,袒露衣服,連鼻子、耳朵都要細細搜索的程度??梢?,金國對科舉作弊的嚴懲態(tài)度。后來因這樣檢查讀書人有辱斯文,受到不少官員的反對,于是改成了考試之前必須在考場指定的地方沐浴洗澡,然后換上官方準備的衣服,這樣一來,明顯感覺文明許多,作弊現(xiàn)象也大大減少。
到了明清時期,對作弊的查處變得更加嚴格。據(jù)說清代考生入場,連辮子都要解開檢查,以防“夾帶”。而對于作弊者的懲罰也相當嚴厲,按照《大清律例》,科考舞弊者,輕者罰款,重者要戴枷3個月示眾,杖責一百,最后發(fā)配到邊疆充軍。如若發(fā)現(xiàn)有印刷與科舉考試有關的“袖珍書”者,則會株連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