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雅到大俗,從古代一套粉彩盛食餐具到現(xiàn)場一盤親手炒制的麻婆豆腐,成都川菜博物館能滿足你所有的想象。昨日恰逢中秋小長假的最后一天,成都商報博物館周末直通車第18站也特別來到成都川菜博物館,在這里,大家賞雅器、鑒古具、做川菜、品美食,博物館游得相當“巴適”!在頂級大廚汪杰指導下,讀者們操作了一盤私家麻婆豆腐和宮保雞丁,現(xiàn)場還有讀者發(fā)現(xiàn)疑似黑暗料理的川菜味型———荔枝味,考慮到之前在網(wǎng)上久負盛名的“荔枝塞肉”,“驚恐不已”的大家最后被館長丁石冰安撫,“荔枝味也就是小酸甜……”
這里有泡菜壇子的老祖宗
位于郫縣古城鎮(zhèn)的成都川菜博物館展出了從古蜀至現(xiàn)代的3000多件川菜飲食器皿,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先人們講究的飲食文化和獨特的川菜藝術(shù)。
昨日,商報的讀者們來到成都川菜博物館,在典藏館內(nèi)有現(xiàn)代泡菜壇的爺爺?shù)臓敔數(shù)臓敔?hellip;…———漢代灰陶雙唇罐,還有各式青銅、牙骨、陶、瓷、鐵器、木、竹等的煮食器、盛食器、酒器、用餐器、茶具等等。在與制酒相關(guān)的區(qū)域,解說員解開了為什么古人個個大碗喝酒如此豪氣,每個人就像天生自帶3顆醒酒丸的秘密,原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因為釀酒技術(shù)的落后,酒精濃度很低,“就和米酒差不多。”
在造型古拙的溫酒銅灶、清代粉彩瓷火鍋、胭脂紅龍紋碗盤之間,一位姓錢的讀者發(fā)現(xiàn)了墻上味型表上“神奇的”一幕,“川菜味型中居然有荔枝味,我怎么從來沒吃過?”這位錢小姐現(xiàn)場問起了丁館長,丁館長忙解釋道,川菜崇尚調(diào)味,容納全國菜種的特色,“和酸甜味不一樣,荔枝味是一種小酸甜,鍋巴肉片,合川肉片都是這個味型。”
在館內(nèi),記者還看到了圈養(yǎng)的雞鴨鵝等禽類,宛如動物園,原來這些是作為川菜原料展示,旁邊的小菜園子也生機勃勃地長著茄子等蔬菜。忽然一陣異香傳來,原來是現(xiàn)場手工制作郫縣豆瓣的原料區(qū),一缸缸豆瓣正在遵循著豆瓣制作翻曬露三個步驟。讀者們好奇地到一年陳制、兩年陳制、三年陳制的豆瓣壇子前觀察其中的區(qū)別,“原來3年的就是更香、顏色更深。”
烹飪名師指導 讀者炒經(jīng)典川菜
最為特別的是成都川菜博物館互動演示館,丁館長介紹,這里現(xiàn)場演示川菜的刀功、火候及成菜過程,是川菜非物質(zhì)文化核心內(nèi)容,“與一般餐館把廚房藏起來不同,在我們這里是把廚房放在正中央,通過相關(guān)的互動演示和參與,來展示川菜技藝。”
現(xiàn)場,被中國烹飪協(xié)會授予“中國烹飪名師”稱號,長期與海外進行對外交流工作的“首席烹飪師”汪杰教大家做兩道明星級川菜———麻婆豆腐和宮保雞丁。汪大廚告訴大家,麻婆豆腐的豆腐要先過水加鹽煮一下,然后炒豆瓣和臊子,最重要的是———“要勾三次芡,每一次都是讓豆腐吐出多余水分。”而宮保雞丁還有個獨門吃法,“要拿個勺子,一次夾入一塊雞丁、一片蒜、一片姜、一點辣椒,一顆花椒,一起喂到嘴里,這才叫五味俱全。”
很快,讀者們就摩拳擦掌做了起來,只看見廚房里火光嚯嚯,只聽得廚房里慘叫連連,“糊了糊了”“師傅快來,要加多少芡?”“端不動鍋啊……”廚房里面的讀者忙得不可開交,生怕看錯了鹽和味精,廚房外面待命的讀者們也沒閑下來,他們品嘗著按汪師傅的指點,做出的風味迥異的菜肴,還邊吃邊點評,“顏色不行”、“淡了點”、“味道太重了!”
“我晚上回去還要做一次!”一位讀者最后總結(jié)道,“吃川菜是既吃味道又吃文化??!”(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