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60年代起,家住重慶市大渡口區(qū)的何平波就迷上了收藏,至今已年過七旬的他在近50年里幾乎在舊貨市場和廢品收購站度過了所有的業(yè)余時間。為了存放收集的書畫、老照片、奇石、中外名著書籍、連環(huán)畫、郵票、各種老票證等,何平波本就不大的房子里已容不得擺放多余的家具,一家七口人除何平波的老伴外,何平波連同子女共6人都在外租房住。
走進何平波的家,不到60平米的兩室一廳的房子里,除了幾樣簡單的老式舊家具外,到處堆放著幾十只紙質(zhì)或木質(zhì)的大箱子,箱子里裝的全是何平波四下收集來的“寶貝”。入目所及,許多未裝箱的舊書、書畫、用老照片做的展板等則層層疊疊堆放在紙箱上,高逾1米。
“這哪里是收藏嘛,家里都成雜貨倉庫了。”何平波眼里的“寶貝”到老伴那兒就全成了舊貨。雖然老伴的話語間透露著些許不滿意,但“50年了,都習(xí)慣了。”現(xiàn)在何平波的老伴繼續(xù)住在老房子里并承擔(dān)著守護藏品和打掃衛(wèi)生的義務(wù)。
“我這一生沒有其他愛好,就喜歡搞收藏。”談到收藏的何平波嘴角不覺上揚,流露出自豪之感。而所有藏品中最讓何平波得意的是全套拍攝于上世紀40年代的以抗日戰(zhàn)爭為題材的120張黑白照片,“抗戰(zhàn)紀念館里收藏的照片都沒我的齊全。”
究竟收藏了多少件物品,何平波心里個準數(shù)。“太多了,社區(qū)曾專門提供場地為我開辦展覽館,免費供居民參觀。”何平波說,從2002年開始,這個展覽館便正式對居民們開放,平均每天有30人前來參觀。后來,他便在展覽館設(shè)了茶座,免費為參觀居民提供茶水。為了充分利用這個場地,何平波還在每年寒、暑假和周末教孩子們練習(xí)書法、繪畫和下棋等。直至社區(qū)搬遷并建設(shè)了新的文化活動中心,又專門開設(shè)出總面積近160平方米的場館供何平波展示藏品。
何平波告訴記者,每年逢重要紀念日,自己都要帶部分收藏品進行展覽,甚至參加全國性的藏品展覽會。每年大半時間,他都在全國各地巡回奔波,有時是為了去淘一件收藏品,有時則是參加活動。
對于這些收藏品的去處,何平波有他的打算:一方面將多余藏品送與藏友配套,另一方面則準備捐給社會。何平波在采訪中透露,目前正在與一家企業(yè)洽談,希望合作開辦一個展覽館,讓更多人能看到自己心愛的藏品。(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