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這些畫僅限于看,離欣賞還有一段距離。囊中羞澀讓我沒好意思跟逸飛開口,盡管他暗示過我,對我可以不計價錢,喜歡就好??删硬宦尤酥?,何況我們共同面對的已是一個銅臭飄香的社會。我說,西畫我是外行中的外行,除意大利文藝復興的三巨匠外知之甚少,名作要藏之名山,我能看已然知足。
那次是去逸飛的工作室,下了車還在上海的里弄里走了一陣子。天熱得很,我汗流浹背的,逸飛仍西服革履一副老派的上海男人作風。進入他的工作室,滿壁都是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作品,逸飛說,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我過去對畫家的認知只停留在他的作品之上,看畫家作畫的環(huán)境并不多,我原以為畫家和作家一樣,完成一個作品再創(chuàng)作下一個作品,可畫家還真跟作家不一樣,畫家的腦子是片狀的,作家的腦子是線狀的。作家絕不可能同時寫幾篇小說,可畫家可以同時畫幾張畫。那天我對自己曾經(jīng)的職業(yè)感慨萬分,深感技不如人,有茅塞頓開之感。
上世紀末,上海收藏市場特別活躍,在沒有拍賣出現(xiàn)以前,上海買到好東西的機率比北京大,因而我常去上海,大街小巷地溜達。上海人極愿意做生意,斤斤計較,不像北方大爺們吃了上頓沒下頓時仍牛得不行。在上海我總感到如魚得水,東西可挑選的余地大,所以三天兩頭去上海淘寶。時間長了,有一天忽然我對上海民國家具開了竅,原因是看見一套十幾件裝的民國家具當年訂貨的單子,上面的價錢吸引了我,那時購買這套家具居然要三十兩黃金!
這一好奇讓我開始購買上海民國風格的家具以及其它物品,誰知東西越買越多,越多就越不知做什么好,直到有一天心血來潮,我對逸飛說,我要在北京搞一個海上懷舊展,展出三十年代舊上海的風貌,弄好了請他來剪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