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八怪順應(yīng)鹽商文化的需要,開中國畫世俗化的潮流,到晚清民國,書畫家公開明示或在媒體刊載潤格已很普遍。當(dāng)代更甚,卻也因為逃避納稅或身兼公職,并不明示,只在買賣雙方約定,但按尺論價更廣為人知,所以有如此問價者。問者不說是字是畫,亦不分字多字少、立軸橫批。鄭板橋潤例區(qū)分的也只是尺幅,并無品種。后世全能畫家則分山水、人物、花鳥、書法,山水甚至分細(xì)筆、粗筆,大幅、小幅。書家往往只論尺幅,就一個價。
潤例或潤格是書畫家本人制定的價格標(biāo)準(zhǔn),同一品種和規(guī)格的書畫出了書畫家的手,就會由于題材是否吉利、顏色之明暗、字體之不同或字多字少等因素,價格各各不同。所有不在世的畫家都不必談潤格了,越久遠(yuǎn)曾經(jīng)的潤格越?jīng)]有意義,就像鄭板橋,要看到具體實物才能定價,因為古畫的價格還要看品相。距離較近和健在的畫家,市場交易大概是有一個行情的。一般行情都低于即時潤格,因為書畫家在成名過程中潤格會快速增長,市場往往是被動的,沒有行情的書畫家潤格甚至和市場是不相干的。有人不解,問市場便宜貨哪來?即時潤格前各階段面市的、即時潤格當(dāng)時第三人按市價賣出的,都有可能。
行情永遠(yuǎn)是變動的,只是一個約數(shù),同尺幅的書畫,好丑,甚至橫豎,價格都不一樣,真有人視行價如法定,只想低一口,不愿高一口,生怕自己吃虧。遇到字畫價格上升期或某些書畫家行情看漲時,就永遠(yuǎn)買不到東西。
2003年,我在一家畫廊看到一幅盧星堂的《煙花三月》,豎四尺三開(67×48cm),畫的揚州瘦西湖實景。我收集揚州書畫家或揚州題材的字畫,畫和畫家與我的收藏主題雙合。此畫標(biāo)價3000元,當(dāng)時行情約2500元,賣主不同意還價,賭氣賣家不給我面子未買,等到氣消了回頭再去,已經(jīng)不在。去年在拍賣會上又見到此畫,盧星堂的行情已是每平尺1~1.5萬,我按上限委托朋友出價5萬,怕買不到又叮囑朋友可以多加兩口,果然出到5.5萬,卻再次未得,5.8萬,連傭金6.554萬被別人買走。我若在拍賣現(xiàn)場還會再加價,但事后拍賣公司方面告訴我,人家也是志在必得,你出再高的價也買不到。那就罷了,免得被人說哄抬物價、擾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