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張恩德的林場還是一片光禿禿的山。圖為他正在給前來參觀的人員講解自己植樹造林的思路和想法。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曾經光禿禿的山上已經是綠樹遍野。圖為該縣林業(yè)部門在農場參觀指導。
本網訊 (通訊員 孫傳卿 記者 王 濤)在商南縣富水鎮(zhèn)謝家店村七組,有一個黨員之家,主人張恩德是一個擁有43年黨齡的老共產黨員,妻子王海蘭和兩個兒子、兒媳婦也都是黨員。幾十年來,張恩德的腳步踏遍了附近的坡坡嶺嶺、溝溝岔岔,他把青春奉獻給了所承包的數百畝山林,用心血與汗水澆開了滿坡的碩果,憑著一個共產黨員愚公移山的開拓精神和立志幫民富的理想信念使荒山變成了希望的綠野,勾畫出了一道道亮麗的田園風景線。
再造秀美新山川
張恩德于1968年從商南縣富水職業(yè)中學畢業(yè),回村后任大隊會計,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3月任大隊黨支部書記。1987年4月被調任富水區(qū)扶貧公司經理,1992年任富水區(qū)工業(yè)辦主任,1999年辭職回村治理王家溝林場,從此便開始了治山還林、植綠護綠、靠山吃山、依林致富的艱難而輝煌的綠色之路。
1997年,黨中央發(fā)出了“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區(qū)”的偉大號召,1999年國務院又提出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此時年已半百的張恩德,認為實現(xiàn)退耕還林、營建財源的機會到了,是發(fā)揮自己特長的時候了。他毅然辭去了工作,開始與本村協(xié)商承包村辦林場(實為農場)--王家溝林場。經多方協(xié)助和磋商,他以10萬元承包了王家溝林場400畝山地30年,并與村委會簽訂了承包合同。承包合同簽訂后的第二天,張恩德就卷起鋪蓋,帶上勞動工具進駐王家溝,開始了退耕還林、營建財源之路。他先是制定了“山頂松槐戴帽,山腰經果纏腰,坡座花椒裹腳,河邊楊柳站哨”的還林思路。接著,他就在方圓5公里內走村串戶,向村民們宣傳,鼓動大家:“誰要在王家溝栽植一畝林,就付給植樹費20元,當場兌現(xiàn),絕不拖欠。”消息一傳開,驚動了附近5個村的農戶,一下涌來了近百名農民,共同植樹。為了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退耕還林,他將整個林場進行了總體規(guī)劃,按立地類型和還林計劃及樹種特點分類劃包給各戶,不到一年時間,開挖魚鱗坑17.6萬個,修建石坎條田1800米。
為全額支付村民造林費用,張恩德不畏艱難,走親訪友,四處奔波,東挪西借,籌集了10萬元,投入到退耕還林工程中。2000年春,張恩德購買了8000株良種杜仲苗,栽植到承包山上,在他的精心管護下,杜仲成活率達到了97%。杜仲的成功栽種,堅定了張恩德的退耕還林信念。此后,他在整修的山地上栽植和點種了茶樹、板栗、油松、楊樹、刺槐等十余個樹種。僅兩年時間,400畝山地上栽滿了一棵棵飽含艱辛而充滿歡樂和希望的財源樹。
依靠科技謀發(fā)展
張恩德是一個吃苦耐勞的普通農民,同時又是一個學科學、用科學的農民專家。每年一到訂閱報刊雜志時間,他都要主動訂閱《陜西林業(yè)》《陜西農村報》《陜西科技報》《農民文摘》《農家致富顧問》等刊物,學習退耕還林有關法規(guī)政策、還林模式和管理技術,學習專業(yè)知識,領會技術要領。同時,還經常請縣林業(yè)技術顧問,解決退耕還林難題。為把工程建成優(yōu)質精品工程,他在規(guī)劃、設計、整地、植樹、管理等方面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嚴格技術操作規(guī)程,嚴把質量關,堅持“大穴、大土坨、大根系”適當深栽的植樹要求,達到了栽一株、活一株、還一塊、成一塊、見效一塊的效果。
發(fā)展生態(tài)林,品種是關鍵。1999年,張恩德不惜以每株1.8元的成本從湖北調購優(yōu)質速生杜仲苗1萬株,營建高效豐產杜仲園。2000年又對已成活的3萬株適生板栗進行良種嫁接改造,促使在短期內獲得收益。同時,他又大膽實踐了“板栗+黃花菜”、“杜仲+茶葉+黃花菜”的退耕還林模式,在喬木樹種行間間套茶葉,在土埂上栽植黃花菜,以短養(yǎng)長,長短結合,有效地發(fā)揮了地力作用,對鞏固和提高退耕還林成果,實現(xiàn)生態(tài)、經濟“雙贏”目標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示范作用。為科學管護還林地塊,張恩德長期聘請3名民工,對建成的生態(tài)林園進行割草擴盤、整枝修剪、保肥蓄水、病蟲防治等日常管理,為林木生長發(fā)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通過科學管護,他實施退耕還林地塊的價值成倍地增長。
富己富民是心愿
如今,張恩德13年的心血終于使王家溝這個昔日光山禿嶺變成了綠色金山。共興建板栗園200畝,杜仲200畝,刺槐30畝,油松30畝,茶園130畝,白楊100畝;點種茶種3500公斤,栽植板栗2.5萬株,楊樹2000株,杜仲2萬株,油松1萬株,刺槐1萬株,建立板栗良種采穗圃20畝,引進全國優(yōu)良品種石豐、燕紅、紅光等12個。據有關專家估算,張恩德的“綠金山”目前總價值可達180余萬元,退耕還林補助到期后不會出現(xiàn)生計困難,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由此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村民實施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自己富了不算富”,這是張恩德常說的心里話,他免費向村民們宣傳講解苗木培育技術和科學營林技術,并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毫不保留地傳授給村民。在他的幫助帶動下,所在村已有370余戶村民將自己25度以上坡耕地實施了退耕還林,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300余畝,成為“林藏萬貫”的綠色銀行。同時承諾每年都要為村上群眾辦一件實事,且件件都得到了落實兌現(xiàn)。2006年,他自掏腰包3000元,請14名林業(yè)技術人員幫周圍7戶不懂技術的農戶嫁接板栗近百畝,提高了掛果率,增加了群眾收入。次年,他又積極到縣扶貧局、水保局協(xié)調爭取物資,組織勞力,幫本組27戶人家安裝和拉通了自來水,使103名群眾徹底告別了飲水難。2011年,他又擔任起謝家店村老年協(xié)會會長,在晴好的晚上組織80余名老年會員跳舞健身娛樂,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在新農村建設中自覺爭當黨和政府的聯(lián)絡員、社情民意的調研員、鄉(xiāng)情民風的監(jiān)督員、關心下一代的輔導員、先進文化的傳播員、鄰里糾紛的調解員、老年維權的宣傳員和為老辦事的協(xié)調員??芍^“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年老不改青天志,丹心向陽紅……”
辛勤耕耘結碩果
張恩德實施的退耕還林不僅具有一定的生態(tài)效益,而且也實現(xiàn)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真可謂“植樹造林,實現(xiàn)雙贏”、“退耕還林,財源進門”。2006年春夏,省市縣各級領導和專家來到王家溝實地考察和調研,現(xiàn)場核定苗木保存率達到了97%,比國家林業(yè)部頒布的標準85%高出了12個百分點。
張恩德的艱辛努力不僅得到了經濟回報,也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由于治山還林成績突出,帶領群眾發(fā)展產業(yè)致富,他先后被縣核桃產業(yè)化領導小組評為“核桃產業(yè)開發(fā)工作先進個人”,被商南縣委評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員標兵和黨群共富示范戶,被富水鎮(zhèn)黨委、政府評為科技致富示范先進個人、黨員致富能手和優(yōu)秀共產黨員,2001年他被省人事廳、省農發(fā)辦、省農業(yè)廳評為“陜西省農村優(yōu)秀人才”。2006年他又作為商洛市唯一一名代表,出席了國家林業(yè)局組織召開的退耕還林大戶表彰會。
成功但沒有滿足,現(xiàn)已63歲的張恩德仍在腳踏實地默默苦干,經營他那綠色金山,為實現(xiàn)退耕還林、營建綠色財源而不遺余力,把夕陽播灑在他熱愛的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