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退幾十年,讀書不用紙這樣的“無紙化”論調一定會被視為瘋言妄語,和吃飯不用筷子一樣荒謬。然而時過境遷,根據(jù)“世界讀書日”當天發(fā)布的最新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中國18—70周歲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為77.6%,不過出人意料的是,圖書閱讀率只有53.9%。
既然只有一半的人看書,那么,剩下的一半人呢?除去那些從來不進行任何閱讀活動的人,其他人從哪里獲得文字類信息呢?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在街上逛逛就一目了然了。地鐵中、車廂內(nèi),到處是手捧手機、電子閱讀器和平板電腦的年輕人,也就是說他們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了讀書不用紙的夢想。在他們的手提包中早已沒有紙和筆,只有大大小小的屏幕——iPhone、MP4、iPAD和Kindle,從此讀書成了“讀屏”。
電子化閱讀增加的同時,不知又讓多少專家面色凝重。在他們看來,重網(wǎng)絡閱讀、輕紙本閱讀等現(xiàn)象影響了青年人的讀書興趣,已使讀書成了一種被動和強制性的行為,無法感受到蘊含在其中的無盡樂趣。而事實上這些叫喊保衛(wèi)傳統(tǒng)的專家,自己也無法體會到當年孔老夫子手持竹簡閱讀的快感。
從甲骨刻字,到竹簡閱讀,再到雕版印刷,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的閱讀方式總是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變換著。古人的“學富五車”,如果收納進電子書,恐怕都裝不滿一個iPAD;紀曉嵐編纂的四庫全書,如今或許只是一個筆記本硬盤的容量……介質和載體的改變并不意味著本體的喪失,甲骨、竹簡和紙張,損失的只是笨重和不易保存的記載工具,而不是知識本身。早在電腦打字取代手寫時,就有人擔心文字將受到威脅,聲言這是文明的倒退。但如今十幾年已過,人們不再堅持手寫,但知識并沒有減少,電腦打字不但沒有使文明倒退,反而加速了文字的傳播,稱得上是文明的進步。
不管人們愿不愿意承認,無紙化閱讀已經(jīng)是當今的全球趨勢。根據(jù)中國第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報告,讀過電子書的網(wǎng)民超過九成,20歲到30歲之間的網(wǎng)民是閱讀電子書最活躍的群體;英國25歲以下人群中超過30%閱讀電子書,日本手機小說《深愛》銷量達到250萬冊,4200字的中國手機小說《城外》被以18萬元的高價買斷……數(shù)字閱讀不但沒有減少人們的閱讀量,反而增加了閱讀的途徑,使那些過去在圖書館里束之高閣的壓箱寶走近尋常大眾,讓更多的人愛上讀書。日前發(fā)布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的閱讀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增長,破除了人們對于無紙化閱讀將使人們停止閱讀的憂慮。
其實與無紙化閱讀相比,更值得人們擔心的或許是以微博和手機為代表的“淺閱讀”對人類閱讀能力的損害。社會超速發(fā)展導致人們幾乎沒有時間坐下來靜靜地讀完一本名著,大家只能在茶余飯后、等車途中甚至工作間隙抽零碎時間進行閱讀,而這種零碎閱讀的結果必然是閱讀變得零碎:人們不再愿意深層次思考,對知識的掌握由理解退化為“知道”,甚至“聽說過”。碎片化閱讀還使人形成了一種惰性化的依賴,“萬事不查書,有事找百度”,以前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知識體系被打得七零八落,系統(tǒng)化的知識只存在于電腦,而非人腦,這將對人們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構成難以料想的挑戰(zhàn)。
回到本文的主旨,無紙讀書不代表停止讀書。面對每天洶涌而至的信息,如果一個人不想成為被動的接收器,就必須具備更高的理性思維和判斷力,而增強這種能力的唯一辦法就是讀書,不管是紙質的還是電子版的。而且除了浮光掠影的“淺閱讀”,一定量的深讀同樣不可或缺,雖然這在快節(jié)奏的今天顯得有些不易,但唯有深讀才有深思,唯深思才能培養(yǎng)獨立人格、獨立精神。(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