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下午,“培文出版:匯聚堅守的力量”新年新書答謝會在北京舉辦。北大培文總裁高秀芹在主持會議時表示,培文的出版呈現多學科性,電影戲劇方面成為增長點,未來將堅持出版圖書的高品格并同時注意普及性。在隨后的論壇中,來自人文、哲學、社科等領域的作者、學者匯聚一堂,從不同角度出發(fā),暢談對圖書出版的看法。
在論壇上,北京大學教授、學者戴錦華首先表示,當各種移動平臺對人類日常生活全面侵入,有一個變化可能已經發(fā)生,即閱讀和書籍正在分離,“對出版來說面臨著全面的轉型、挑戰(zhàn)和重新再定位的過程。但在世界范圍內并沒有有其他渠道可以有效生產、整理、分享知識。”
“一邊是書在藝術品化,文物化,一邊是書籍仍任是最為直接和有限的傳播知識的途徑。”戴錦華稱。
如戴錦華所說,出版業(yè)對閱讀有著莫大的影響。身為學者,何懷宏平時閱讀量很大,喜歡哲學,也同樣關注文學與當代小說的發(fā)展。他笑言,跟書結緣是件挺好的事情,但是在網絡時代,(紙質閱讀)似乎很難堅守,因為網絡帶來了快速的閱讀。但即便如此,紙質書給讀者的感覺也是無法替代的,“拿在手里有沉甸甸的份量,可以在上邊隨意涂畫,這個感覺很好。”何懷宏稱,身為作者、讀者,他也希望出版慢慢能夠形成一種品味和傳統(tǒng),即努力追求內容、形式上的美,“這大概也可算一種事業(yè)吧。”
與何懷宏不同,作家曹文軒則以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一件事情表達了對出版業(yè)與當下閱讀環(huán)境的看法。他回憶道,幾年前,自己曾經去南京參觀一個大型圖書交流中心,一進門便因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我看到來自全國各地出版社的書堆在地上,好像飛機航拍拍下來的萬千群山,簡直可以用一望無際來形容。”
當時,曹文軒選擇了一摞書坐上去拍照。他笑著說,自己當時想把照片帶回去給學生看,告訴他們這么多的書,你的(書的)位置在哪里?還能寫書嗎?曹文軒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圖書經銷流程。他說,一本書從書店下架之后,有兩個結局,一是回到出版社;一是拉到造紙廠化為紙漿。
“后來我想到一個問題,這么多的書,都值得我們去看嗎?可能其中絕大部分都屬于垃圾。”曹文軒認為,對一本好書的評判其實很簡單,就看它能否在書店書架上立足,“如果說一本都‘立不住’,那么這個出版人一定是失敗的。”
翻譯家文潔若是已故著名作家蕭干的夫人。聽完曹文軒的話,這位曾在出版社工作的學者深感認同。她介紹道,國內現在提倡減負是對的,但是其實美國孩子的學習生活也很緊張,學校會要求學生看書,就閱讀來講,要讓人從小知道讀書是好事兒,“我希望我能工作到一百歲,楊絳比我大十六歲還在寫,我碰到這樣一個好時代,不去念書、翻譯書?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事兒。”(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