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華人父母在讀完這篇文章后,都會發(fā)現(xiàn),此文中所說的gift與我們一般所指的天賦或天分不完全一樣。如果中國國內(nèi)的父母老師讀到此文或許會不以為然。有誰說被考試排名壓得抬不起頭的來的“差等生”有天分?又有誰認為被升學壓力逼上絕路的“落榜生”能成才?那文中所說的天賦天分都是考試考不好的。“幽默感”、“勇敢”、“人緣好”等等這些都無助于考上好學校。而只有考上好中學才能考上好大學,好大學畢業(yè),才可能上碩士博士,才會有好工作。在中國這個由幾千年封建等級制度蛻變而來的社會里,做社會地位高的好工作才會受人尊敬,才是有身份,才是成功成才有出息的標志。
中國的教育誤區(qū),不僅僅只是教育本身的誤區(qū)。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也不僅僅只是中國國內(nèi)同胞的專利。“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老祖宗的教誨早已浸染過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每一個細胞。那位自認為進入了美國主流社會,從“人下人”成為“人上人”的“兵法”教授,就恰恰不懂得美國文化中最基本的概念——平等。“精英”們一方面抨擊中國的教育,另一方面又自認為是受過教育的“上等人”。
去年夏天回中國,見到了十幾年不見的朋友林。林在高考剛恢復不久,便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北大。剛進大學沒幾個月即成為少數(shù)公派出國留學的本科生之一。在國外完成本科、碩士、博士學位后,又在國外大學里任教多年。幾年前海歸,現(xiàn)在某外資企業(yè)任要職。在大多數(shù)人眼里,林應該算是精英中的精英了。然而,在與林等幾位朋友的深夜長談中,林的一席話卻引起了我的深思。林說:“其實,中國真正的精英并不是我們這些當年的幸運兒、學習尖子,而是那些農(nóng)民企業(yè)家、民營企業(yè)家們,那些背著行李闖蕩天下的個體戶們。是他們改變了中國。”
想起近年來每次回國,面對商場里花樣翻新、琳瑯滿目的各式商品,心中都感慨萬千。二十多年前,當我們這些“天之驕子”們還在大學校園里討論“軍醫(yī)大學生張華該不該跳入糞池中救老農(nóng)”的時候,當社會還在為“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蛋的”、“勞體倒掛”而憤憤不平的時候,那些如今生產(chǎn)著全世界1/6皮鞋的浙江人正在全國各個角落釘鞋跟、擦皮鞋;那個日后創(chuàng)立了“娃哈哈”集團的宗慶后正踩著三輪車賣冰棍兒,賣一根冰棍只賺一分錢。他們中的許多人也許當初只是因為生活所迫才走街串巷,他們中的不少人也許正是因為高考落榜才不得不走南闖北。然而,在他們揮汗如雨、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業(yè)中,在他們創(chuàng)造的巨大社會財富里,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勤奮、勇氣和膽量,更有他們的聰明、才智、商業(yè)天賦。正因為沒有領導、職稱、條條框框的束縛,沒有“名師”“博導”的指點,他們潛在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作為個體的生命力才得以在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空前迸發(fā)!
記得幾年前,還在以前那家公司工作時,常和幾位中國同事去公司附近的一家中餐外賣店吃午飯。店主人是位從福建來美的農(nóng)村姑娘。每次我們?nèi)?,姑娘都熱情招待,還總是過來給我們說說她的經(jīng)歷,每次姑娘都自責自己當年不好好讀書,如今英文不行,無法去上學,只能在這兒開餐館。每次聽完姑娘的訴說,幾位老中同事也總免不了議論一番。有一次,公司一位美國小伙子哈伯與我們同去這家外賣店。像往常一樣,店主人又成為大家的議論對象。同去的哈伯在搞清楚我們的議論話題后,非常不解:“她有自己的生意,是小商業(yè)主,一位企業(yè)家(she has her own business ,she is a small businee owner ,an enterpreneur),你們這些P.H.D們都只是在給別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