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湘潮》發(fā)表文章《羅榮桓政治工作那些事兒》,文中記述羅榮桓從秋收起義擔任黨代表起,就與黨的政治工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此后,黨代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總政治部主任、解放軍政治學院院長等我軍政治工作的各級領導崗位便一直伴隨著他光輝的一生。羅榮桓從事政工時間之長、經(jīng)歷政工崗位之多、開創(chuàng)政工方法之新為人稱道。他在政工方面的一些鮮活故事也被廣為傳頌?,F(xiàn)對該文摘編如下:
1939年3月,羅榮桓、陳光率八路軍一一五師經(jīng)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山東,與山東抗日武裝并肩作戰(zhàn),繼樊壩、梁山戰(zhàn)斗之后,又在抱犢崮、峨山、閻王鼻子山、文王峪、石河等地多次與日軍交戰(zhàn),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對那些一貫為害群眾的地方偽頑勢力,如孔莊的杜若堂、白彥的孫鶴齡、天寶山的連德三之流,也給予了嚴厲的懲罰。
但是,主力部隊屢經(jīng)戰(zhàn)斗,減員很大,補充兵員、壯大主力部隊就成為當務之急。但要補充兵力,當時面臨的主要困難在于魯西、魯南地區(qū)日偽頑匪勢力強大,對群眾實行血腥屠殺,老百姓對他們心有余悸,害怕家里有人參軍會遭到報復。
大家都感到補充兵力壓力大,羅榮桓也是急在心里。10月的一天,在大爐村萬家大院里,羅榮桓召集地方和部隊干部開會。40多雙眼睛焦急地看著他,希望他有錦囊妙計。羅榮桓道起了開場白:“當前,魯南斗爭的局面剛打開,群眾還沒有充分發(fā)動起來,黨的基層組織也殘缺不全,地方一時是拿不出兵員來的,怎么辦?硬要嘛,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會場上響起一陣短促的耳語聲,然后,大家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盼著他說下去。羅榮桓沉著地說:“要讓群眾來參軍,我們必須過得硬。一要作風過得硬,對群眾要秋毫不犯,消除群眾對我們的誤解;二要打仗過得硬,要打出我們的氣勢和聲威,讓群眾認為我們能打仗,能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三要組織過得硬,要在地方建立黨的組織和群眾組織。達到了三個過硬,兵員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會后,羅榮桓從主力部隊中抽調100多名干部組成工作團,分赴滕北、鄒東、費南、費北四縣邊界一帶農村,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羅榮桓親自帶隊到費南臨郯發(fā)動群眾。
羅榮桓率領的工作團幫群眾打掃衛(wèi)生、挑水、劈柴、理發(fā)、看病、割麥。同時,工作團走村串戶,張貼標語,與群眾拉家常,宣傳黨的主張,宣傳八路軍的政策,平靜的村子里頓時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