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的確是有點失誤了,但做好了才知道,也沒辦法改了。”泥雕最主要的雕塑者之一張立紅告訴我們,“最開始也是想把橋做得陡一點,這樣人沒辦法上去,破壞就小,但最后做出來覺得陡得過于厲害,連上去雕塑的時候都覺得很困難。”泥雕版的虹橋比例有點失調(diào),因為河道窄,橋拱得十分厲害。張立紅雖然本身就是做室外雕塑的,但經(jīng)常接觸的還是人物、花卉等造型,做一座現(xiàn)實生活中的橋,這是第一次。她2007年就來到這里,那時秦仕平的泥雕創(chuàng)作還只是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秦總一開始想做大觀園,但覺得貴族生活離社會生活挺遠的,穿的綾羅綢緞也不是老百姓的衣服。后來就選了《清明上河圖》,隨和,動態(tài)還強,大觀園里大多數(shù)情節(jié)用畫面不好表現(xiàn)。”“清明上河圖”里泥雕人物都是由張立紅負責制作,一開始她制作了一組春耕的群像作為試驗,“一家三口加一頭牛,耕牛的畫面容易表現(xiàn),氣氛一下子就出來了”。
雕塑的最大挑戰(zhàn)是如何把畫中人填充成立體的人物,張立紅說:“圖里的人有些是模糊的,有些只露出一部分身體,剩余的部分全憑想象,琢磨著他應(yīng)該是個什么樣子。畫面本身沒啥故事,所以表情、動作都要盡量夸張一點,有助于展示故事情節(jié)。”
“河道挖了7天,挖好后先做虹橋,人物、房屋的布局從虹橋一點一點向外擴展,我先從河對岸開始做,那一側(cè)是卷首‘郊野’,人物比較少,后面進了城,人物就多了。”每一個人物都是在原地打好模型,在原地制作,因為每個完工的人物都有好幾百斤重,移動非常困難。“放在場景里,人物的表情、動作也都制作得更加準確。”最難做的是虹橋上的人物,“太陡,人站也站不住,要在橋上搭架子,把泥往上拽”。每個人物的制作時間大概是七八天,張立紅先用鐵絲搭出架子,確定了人物的基本姿態(tài),她的幾個助手在架子上纏上布條、麻繩,讓泥可以掛在上面,刷完一遍之后略作停頓,等泥巴稍干,再繼續(xù)往上不斷地刷,最后“掛大量的泥”來成型。這個過程體力消耗很大,成型時間大約3天,之后張立紅再一點一點地細加工,大約再做4天,先做衣服,最后做頭發(fā)。“泥巴塑形好,比較隨意”,張立紅覺得還是原汁原味的泥巴色最好,“像天津的泥人張,涂了顏色反而失去了泥塑的意義,其實越樸實越好”。
從2007年開始,直至去年5月份,泥塑“清明上河圖”總算完工。刪掉了原作中不太重要、不太典型的人物,同時增加了一些有故事情節(jié)的“潘金蓮和西門慶”、打鐵匠、雜技賣藝人等人物,園子里一共有500多個人,原作中共700多人。張立紅說:“做完再看就覺得人物顯得少了,一個是虹橋上的人應(yīng)該更密集一些,另一個是房屋內(nèi)的人還沒有來得及做?,F(xiàn)在天氣冷,只有等開春了才能在室外繼續(xù)做。園子里房屋小、街道窄,沒有畫上顯得寬敞,但這就沒辦法了,地方就這么大。”
秦仕平的騎虎難下
張立紅目前的日常工作是在屋里做小型的大觀園泥塑。“老板舍得花錢。”這讓她踏實地留在這里,已經(jīng)很少再回唐山市區(qū)。張立紅本身是學繪畫出身,搞雕塑是半路出家,之前還做過幾年陶瓷修補。偶然的機會遇到老板秦仕平,她自認為是個“難得的機會”。“清明上河圖”是一個漫長的工作,只有她和另一個負責非人物部分的雕塑者全權(quán)負責,這幾年來秦仕平始終沒有放棄投資,做完之后又有了新的想法,制作小型的大觀園眾生相,看起來此后還將有長久的合作。
度假村藝術(shù)團團長王云奇告訴我們,秦仕平給員工的工資比外邊要高。“工人每月2200元底薪,管吃管住。管理層都是年薪制,每年15萬元上下。他也知道度假村現(xiàn)在距離盈利還很遠,給我們年薪讓我們放心留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