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圖像命名,常有不同意見。同一幅圖像,不同的眼睛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即使看到同樣的東西,不同的表述,也會有不同的效果。當然,根本的差異,還在于看到的東西不同。
理論探討,可能乏味。因此,想以“便面”辨識為例,兼談文物圖像命名。
“便面”是中國古扇的通稱,又是某種古扇的專稱。隨便上網(wǎng)查詢,都可以下載如下資料:
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漢書·張敞傳》記載:“然敞無威儀,時罷朝會,過走馬章臺街,使御吏驅,自以便面拊馬。”顏師古的注解是:“便面,所以障面,蓋扇之類也。不欲見人,以此自障面則得其便,故曰便面,亦曰屏面。今之沙門所持竹扇,上袤平而下圜,即古之便面也。”后稱團扇、折扇為便面。宋人楊萬里《誠齋荊溪集序》:“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步后園,登古城。”金代黨懷英《上皇書扇后》詩:“便面團圞字點鴉,天風吹墮委塵沙。”清人孔尚任《桃花扇·寄扇》:“便面小,血心腸一萬條;手帕兒包,頭繩兒繞,抵過錦字書多少。”
出土文物中的確有可以與《漢書·張敞傳》互相印證的資料。1958年湖南省長沙市金盆嶺九號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微博)藏品,青瓷持便面俑,就是有獄吏相隨、手持便面的官吏。
作為中國古扇的專稱,所謂“便面”,有其特定形制。便面形制的主要特點是:“方不應矩,圓不中規(guī)。”不方不圓,非規(guī)非矩。某些便面,可以扇柄為軸搖動生風,如門戶繞戶樞轉動,而被特稱為“戶扇”。今天新疆烤羊肉串時使用的煽火扇子,還保持這種“便面”的古制,是可以繞扇柄搖動的“戶扇”。
便面的另一個別稱是“九華扇”。曹植《九華扇賦·序》說:“昔吾先君常侍,得幸漢桓帝,時賜尚方竹扇。其扇不方不圓,其中結成文,名曰‘九華扇’。”曹植又在《賦》中說:“方不應矩,圓不中規(guī)。隨皓腕以徐轉,發(fā)蕙風之微寒。時清氣以方歷,紛飄動兮綺紈。”
據(jù)報道:“江西省靖安縣李洲坳古墓,從2007年1月6日開始發(fā)掘,到2008年1月14日,經(jīng)過一年多的考古發(fā)掘,專家們認定,該墓葬時間為距今約2500-2600年的春秋晚期。發(fā)掘清理中,還出土了被專家稱為便面的竹扇一件,便面(竹扇)呈菜刀形,柄長37厘米、扇面寬25厘米,用精細的竹篾編成,保存完好。專家們稱,這是我國出土時間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類實物證據(jù),可謂‘天下第一扇’。”
又據(jù)報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便面,扇全形是菜刀形,扇面略近梯形,扇緣長弧形,外側長24.3、內(nèi)側長30.4、寬14.7、16.8厘米。經(jīng)篾紅色,緯篾黑色,用三經(jīng)一緯的細篾編織而成。每根篾寬0.1厘米。
扇面由兩部分組成:外側單層,只有一面編織黑色矩形和十字形花紋;內(nèi)側兩層,正背皆有三段不相鏈接的相同的長方形矩形花紋。扇柄通長40.8、寬2.5、厚0.6厘米,由兩塊黑色寬竹片和兩片紅色窄竹片拼疊而成,平面微弧。”
此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便面”,就是曹植所說“中結成文”的“九華扇”。
根據(jù)相關資料,筆者曾把酒泉丁家閘晉墓壁畫中的一幅舞樂圖像,命名為“便面扇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