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它的主建筑東大殿,該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距今1100多年,是全國現(xiàn)存的極少數(shù)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堪稱國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后面發(fā)現(xiàn)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這具門板,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構(gòu)大門了。
東大殿內(nèi)的佛壇上有唐代彩塑35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33尊,高1.95米至5.3米不等。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10余平方米,內(nèi)容均為佛教故事。壁畫中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都畫得非常細膩。
大殿左右的四根梁下,遺留有不少唐朝人的題記,字跡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獨特的佛像雕塑藝術(shù)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社會中最強盛的朝代之一,也是我國社會文化藝術(shù)的黃金時代。在了解了佛光寺的基本布局后,獨特的唐代佛像雕塑藝術(shù)也非常值得欣賞。
豐滿的人體造型。在佛光寺佛像雕塑群中,其藝術(shù)造型無一不是豐滿健壯的。這種豐滿的造型與隋唐以前形成鮮明的對照。您可以逐次欣賞釋迦牟尼、彌勒佛、迦葉佛等佛像,看看他們的臉、手、腳等,是不是有著唐朝以胖為美的審美特點。
獨特的秀美五官。與其他朝代不同,佛光寺塑造人物的五官有其獨特的秀美。比如,南北朝時期的造像人物眉毛較直,除個別外一般較短,雙眉間距較窄。而佛光寺雕塑人物的眉均為彎弓形,細而長,彎度大,雙眉之間距離寬。
優(yōu)美的站立姿式。唐以前的佛前菩薩像都是雙腿并立的姿式,而佛光寺的菩薩像全部都是S型的站立姿式,腰部稍彎曲,腹部微突起,有的向左彎,有的向右彎。這種優(yōu)美生動、自由隨便的站立姿式,使塑像充滿了活力,顯得輕松愉快。
濃厚的世俗文化。所謂世俗化,是與偶像化相對而言的。中國封建社會不少朝代,佛像塑造的特點多以偏重威嚴,面目呆板,佛座高壘,森嚴之極。但在唐代卻日漸世俗化,不論釋迦牟尼,還是文殊、普賢,不論阿難、迦葉,還是脅侍菩薩,都和藹可親、慈祥善良,使人容易親近。(黃河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