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的銅質(zhì)主要有紫銅、青銅、黃銅等數(shù)種。紫銅的含銅量最高,顏色紫紅。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深紅、淡紅或水紅、青白、微黃等。黃銅指銅鋅合金,其色有淡黃、金黃之分。由于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鑄錢方法、銅礦資源、成分配給都不相同,所以古錢的銅質(zhì)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明嘉靖之后多用黃銅,這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
古錢幣常見作偽方法:一、翻鑄。此種方法以真錢原品做模型偽造,澆鑄銅水多為古代銅錢或銅鏡溶化而成,因此翻鑄銅質(zhì)仍為青銅或紅銅。由于熱脹冷縮緣故,以本錢翻錢要小于本錢,即翻鑄小一匝。此種偽錢上市極多,有的幾可亂真。二、改刻。選擇較厚的舊銅錢,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種稀見品來偽造。此種偽造品為數(shù)不少,如“五銖”改刻為“太清豐樂”,小“貨泉”改刻為“永光景和”等。還有選擇錢文模糊的添刻文字或星月,如改刻“半兩”為“兩兩”或“半半”,改刻“五銖”為“五五”或“銖銖”,用種種辦法標新立異。三、粘合拼接。取相同品兩至數(shù)枚,磨去一部分,粘合拼接,即成連泉、合背或同文錢。四、色澤作舊。出土古錢歷經(jīng)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銹”。傳世的古錢由于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稱為“傳世古”。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一是偽造綠銹,方法有七種: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jīng)過二三年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銹了;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年半載后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銹;用膠水調(diào)以綠色粉末,涂在錢上,便成為一種類似硬綠的銹;用松香調(diào)以綠色粉末,涂在偽錢上,成為類似硬綠的繡;用綠色瓷漆涂上偽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瓷漆干燥堅硬,類似硬綠繡;用真的銅銹粘在偽品上,這樣看上去硬綠滿身;將錢浸在醋中,加入硫酸銅,亦可。二是偽造紅銹,方法有四種: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銹;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jīng)過一年多取出來,便有紅綠銹色,如出土古錢;用膠水調(diào)以紅色粉末,也能造成紅綠銹色;用松香調(diào)以紅色與綠色,同涂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銹;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diào)涂偽錢上面也能造成紅綠銹。三是偽造“傳世古”,方法通常有: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后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fā)生黑色,再用衣帶裹之,經(jīng)過一年多,色澤光潤,與真錢相似;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xiàn)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fā)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