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炮轟“賑災歌曲大多動機不純”而獲得網友支持的韓紅,幾天之后又因為賑災遭到質疑。4月26日中午,韓紅帶著“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的2000多萬物資乘坐火車從上海趕赴成都賑災,在路上韓紅得知繼父剛剛去世,她哽咽地告訴記者:“我沒辦法回去,我是一名軍人,只能當一個不孝的女兒了!”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贊揚其“大愛無疆”的有之,批評其“不顧親情”的也有之。但事實上,不管韓紅選擇繼續(xù)賑災還是回家奔喪,都是她的個人自由,因此無論她作何選擇,其他人都不應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來指責她。
韓紅有不奔喪的自由,但她也有更好的選擇
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公民擁有更多的個人選擇自由,對任何人來說,賑災的價值并不天然高于奔喪,反之亦然,面對這兩者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完全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而不應被橫加干涉。我們知道,在當下,政府往往會過分強調國家利益和集體主義,而忽視個人情感價值,官方媒體也經常協(xié)助樹立“以國家為重”的人物典型:比如“母親為不影響兒子參加閱兵隱瞞丈夫死訊54天”一事曾被廣泛報道;在亞運安保工作中,直系親屬去世仍堅守崗位的有228人,妻子生小孩或臨產而無法前往照顧的有407人——這本是違反人倫常理的事情,卻往往被官方媒體大加贊賞。但反過來,中國歷史上從漢朝開始就有強制官員奔喪的丁憂制度,如父母死去,官員必須停職回家守制,三年內要吃、住、睡在父母墳前,不喝酒、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并停止一切娛樂活動。丁憂制度將“父父子子”的綱常倫理放到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壓制個人自由的另一個極端。上述兩種價值觀對我們影響甚深,今日網友對韓紅的批判,以及韓紅自己的表態(tài),其實多多少少都有它們的影子。
韓紅在表態(tài)時反復強調“我是軍人,我不能回”,似乎是強調自己需要忠于職守,不得不繼續(xù)趕赴四川。但從后續(xù)的新聞報道來看,韓紅赴災區(qū)現(xiàn)場后的主要工作只是是慰問而已——“韓紅還慰問了80多歲的老婆婆,和一位曾經在雷峰團當過兵的退伍軍人”。這個時間段去災區(qū)慰問的價值到底有多大,應該重新評估。此時此刻,災區(qū)道路資源有限,更應該把有限的運力讓給重型機械、救災物資,為生命讓出通道。此時明星等非專業(yè)人員進入災區(qū),不僅做不了太多貢獻,還可能給災區(qū)“添亂”(或許不存在添亂)。從新聞圖片來看,當?shù)孛裾块T為韓紅準備的接待陣容不小,還要為韓紅引起的圍觀來派人手維持秩序,這無疑加重了當?shù)氐呢摀?。其實,韓紅完全可以不必親臨現(xiàn)場,可以選擇把物資交給更專業(yè)的救助組織,自己則可以回家奔喪,然后在災后重建階段去災區(qū)慰問,用歌聲振奮人心,給災民帶去安慰,這樣的選擇更為明智。
批評韓紅“不顧親情”是道德譴責
實際上,就算她去蘆安是肩負著部隊軍令,也一樣擁有回家奔喪的權利。相比中國人常有的“忠孝不能兩全”,國外民眾對此顯然早已普遍接受:比如去年9月8日,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原本應出席當天下午開幕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但因臨時收到父親逝世的消息,立即決定缺席會議回國奔喪,雖然錯過了如此重要的會議,但民眾并沒有因此提出譴責。而如果細究韓紅的新聞,我們發(fā)現(xiàn),雖然她掛有軍職,但這次她去四川賑災完全是個人行為,主體是“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讓韓紅“不能回”顯然并不是因為職責,而是因為她個人的道德標準。前幾日炮轟賑災歌曲的微博已說明她的道德標準一向嚴苛:“唱歌比救援、比搶救生命還重要嗎?”于是,在她眼中,組織愛心救援車隊奔赴災區(qū)就是“善”,寫首歌甚至被斥為“偽善”(在網易娛樂的上一期“尖峰娛論”里,我們已經指出:韓紅的斥責其實也算是一種攀比,攀比“行善的方法”而已)。她前幾天的批評,實質上是站在制高點的道德譴責,而類似的譴責(比如批評她“不顧親情”),現(xiàn)在又被網友反過來對準韓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