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詩歌借助自媒體平臺在公共空間的傳播有利于詩歌接受的大眾化。但是,自由和開放的以個體為主導的自媒體很容易導致信息泛濫和失衡。 微信平臺的詩歌傳播也面臨著危險,那就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管、篩選、甄別和編輯機制而導致良莠不齊、泥沙俱下(比如對“廢話體”、“口水詩”、“烏青 體”、“腦殘體”詩歌的不良傳播)的現(xiàn)象。結果不是讓人們離詩歌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詩歌的親和力和它在一定范圍內(nèi)的獨立性和純粹性并不矛盾,它在受 歡迎甚至在“流行”的過程中應始終保持來自日常卻又高雅的詩意,對詩歌的閱讀不能完全置于功利性的目的之上。自媒體平臺同樣應該營造一個健康的詩歌傳播環(huán) 境,讓更多的人讀到更多具有正能量的好詩,也讓“詩人的詩”和“大眾的詩”相互補充、彼此打開、平行發(fā)展。
詩人與校園:詩歌教育與普及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中專門提到傳統(tǒng)的詩歌和文化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自新詩發(fā)軔以來,其傳播大多局限于詩人和專業(yè)讀者。 以至于有人問,孔子倡導的“不學詩,無以言”的詩教傳統(tǒng)今天何以傳承?還有人問,新詩產(chǎn)生100年了,為什么想找到一本屬于孩子的詩集依然那么困難?新詩 創(chuàng)作和閱讀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普通人的文化生活?
王小妮編選的《給孩子們的詩》、北島編選的《給孩子的詩》、葉開主編的《這才是中國最好的語文書》(詩歌卷)的熱銷引發(fā)文學界和教育界對詩歌教 育與普及問題的反思。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選本以及相應的新詩教育(北島稱之為“新詩蒙學”)問題成為廣泛關注的焦點。由此,一些出版社紛紛推出各種詩歌選 本、語文教材,企圖重建文學教育。此外,詩人與校園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詩歌教育和大學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比如對學生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提升,詩人與 教師、學生和批評家形成教學相長。此外,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實行駐校詩人制度,對提高大學生的詩歌素養(yǎng)有積極意義,同時,大學駐校詩人制度還應 該向中小學校園推廣,因為詩歌的普及還要從基礎教育做起。
主弦律、正能量、中國夢
2014年內(nèi)涌現(xiàn)出大量的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高唱中國夢的詩作,主要集中于敘事長詩、長篇政治抒情詩以及組歌。
《詩刊》從2014年2月號開設“詩意中國夢”欄目,推出李锳等老中青詩人謳歌時代、贊美生活的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力作。2014年是中央政府援 藏20周年,《詩刊》還推出專題“忠誠”,刊發(fā)援藏青年詩人陳人杰的組歌《極地放歌》,抒寫西藏和援藏干部的艱苦生活,在真切抒寫中國夢的同時通過組歌這 種利于大眾傳播、接受的方式,讓讀者重新認知邊關對人的挑戰(zhàn)以及軍人的強大精神和正能量的感染力。詩與歌的融合不僅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而且接續(xù)了詩歌和音樂 一體的傳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