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注新近詩歌寫作與現(xiàn)實關系的同時,詩歌理論和批評研究主要集中于對新詩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如何能夠取得公信力和大眾共識度的問題。當下詩歌 寫作和詩歌批評出現(xiàn)了“兩張皮”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鄉(xiāng)村寫作和城市寫作的等量齊觀,關注現(xiàn)實題材的詩歌大量涌現(xiàn),并引起社會廣泛的認知度,但也因為缺乏對現(xiàn) 實的深入理解和詩歌的轉(zhuǎn)化能力而導致類型、平面和浮泛。另一方面是詩歌批評和理論研究的自說自話,缺乏對當下詩歌寫作現(xiàn)象的深入透徹的梳理、反思和總結, 空泛地談論詩歌美學,套用西方文論,對詩歌歷史的掉書袋式的研究。2014年突然辭世的陳超的最后一本專著《個人化歷史想象力的生成》強調(diào),詩歌研究應該 對現(xiàn)實問題予以關注和介入。在陳超看來,詩歌批評和詩歌寫作一樣都應該深入當代、介入當下的“噬心主題”,而深入當代和介入當下的方法則是“個人化的歷史 想象力”和“求真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