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閱卷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此時,考生和家長最關(guān)注的該是閱卷的認真程度和公平性。在古代,大家肯定也是這么個心情。位于夫子廟的“江南貢院”曾是中國科舉最大的考試場所,自然也是最大的閱卷中心。那么,古代的人是怎么閱卷的?
閱前程序:糊名易書
與現(xiàn)代一樣,可以看成是古代“高考”的鄉(xiāng)試,在考試結(jié)束后最重要的程序也是閱卷。但古代送給閱卷人員的試卷,并不是考生的原卷,而是經(jīng)過了一系列特殊處理的。
那時有一套嚴格的反作弊規(guī)定,在閱卷階段的要求更為嚴格?,F(xiàn)場監(jiān)考人員在收卷后,首先將卷子交給彌封官,把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折疊掩蓋起來,用空白紙彌封后,再加蓋騎縫章。
這個程序叫“糊名”,即把包括考生姓名在內(nèi)的個人信息隱藏起來。現(xiàn)在高考試卷也采取這種方法,不同的是不再用糨糊,而是用訂書機直接裝訂密封。
“糊名”之后,還有更重要的“易書”。
易書,就是安排專門人員,將彌封后的試卷如實地重抄一遍。為了防止謄錄有誤,謄錄手每天的工作量均有限定。清代規(guī)定,每人每天只能謄寫3份試卷。所以,每屆考試都需要大量的謄錄手。具體人數(shù)會根據(jù)當屆考生的多少來定,多的上千人,少的也要幾百人。
上述整個過程,叫“糊名易書”。這種嚴防作弊的閱卷方法,出現(xiàn)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其目的當然是防止考生與閱卷人員串通,在試卷上留下記號,或是閱卷人員認出自己熟悉考生的筆跡而作弊。
工作人員不得攜帶墨筆入場
或許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如果讓謄錄手幫助作弊,豈不是很容易么?是的,這事還真的發(fā)生過。所以,事實上,當年謄錄手并非毛筆字寫得漂亮就能擔任。
為了防止謄錄手從中做手腳,對謄錄程序有一套嚴格的規(guī)定。本省學宮(指教育機構(gòu))的人員要回避,一般擔任謄錄工作的人員都是臨時抽調(diào),具體說,是從各府、州、縣的書吏(相當于今秘書一類的公務(wù)員)中間抽調(diào)。如有頂替冒名入場、代人改篡者,查出后將遭從嚴治罪。
還有一項重要規(guī)定,就是謄錄手不得攜帶墨筆入場。謄錄試卷時,統(tǒng)一使用朱砂紅筆,所用的紙張數(shù)、墨水顏色均要一致?,F(xiàn)在大家看到有的狀元卷子是一片紅色筆跡,就是這么回事??忌脑荚嚲硪蛴煤谀珪鴮?,所以稱為“墨卷”;而謄錄后的卷子,都是用紅筆寫的,故稱為“朱卷”。
謄寫完畢后,還要對讀。所謂對讀,即今天所說的校對。
由對讀官將墨卷、朱卷一起交給各位對讀生校對,校對無誤后,由對讀官在試卷上蓋章(關(guān)防)。對于對讀生的文化水平的要求,比謄錄手要高出許多,所以這個崗位一般都是抽調(diào)成績較好的秀才(生員)來擔任。各省每屆鄉(xiāng)試時使用的對讀生一般都在二三百人。人手不夠時,便抽調(diào)謄錄手中水平較高的秀才來擔任。實在不夠,有時也會找來社會上的窮書生,臨時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