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語:三歲看到老。細細想來,不無道理,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偉人名流,成功人士,多是少有大志,胸懷千里,從小就與眾不同,“野心勃勃”。
最出名的當(dāng)然是《史記》所載的兩位梟雄,看到秦始皇巡游的浩浩蕩蕩隊伍,小屁孩劉邦說“大丈夫當(dāng)如是”,玩尿泥娃娃項羽更狂,居然要“彼可取而代之”。果然,二十年后,就是這兩人統(tǒng)帥千軍萬馬在爭天下,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壯的歷史大劇。
明朝的大政治家張居正自小就聰明異常,人稱神童。八歲便熟讀四書五經(jīng),后來在十三歲去參加鄉(xiāng)試之前,寫下了一首詩《詠竹》:“綠遍瀟湘外,疏林玉露寒。鳳毛叢勁節(jié),直上盡頭竿。”天用竹來表志,傾慕寓意著正直與清高的竹“節(jié)”,渴望像竹一樣蓬勃向上,童趣中蘊含著大志,稚嫩里流露出囂張。
孫中山童年時,最喜歡聽一位曾跟隨洪秀全的太平軍老戰(zhàn)士馮爽觀講打仗故事,他十分敬慕洪秀全。有一次在聽講中禁不住脫口而出:“洪秀全滅了清朝就好咯!”馮爽觀高興地摸著孫中山的小腦袋說:“你真是洪秀全第二??!”從此,孫中山在和同伴玩游戲時就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驅(qū)除韃虜”的思想就從這里萌芽,推翻滿清的志向就從這里孕育。
“人生有大志,何處不翻飛?”少有大志,可提供發(fā)奮讀書的動力,可增強克服困難的韌勁,可激勵探索進取的興趣,可培養(yǎng)水滴石穿的毅力。而一個胸?zé)o大志的青少年,日后成就偉業(yè)的可能性極小。因而,每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在不遺余力培養(yǎng)孩子畫畫、彈琴、跳舞、打球等種種愛好的同時,也千萬不要忘記培養(yǎng)孩子的遠大志向,鼓勵孩子“人生為一大事而來,做一大事而去。”少年時栽下的志向幼苗,將來一定會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