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記得我中學畢業(yè)后沒幾年,化廟老家東側(cè)那棵高三丈有余歪歪扭扭的橡子樹上,就壘有一兩個喜鵲窩,后來竟越來越多,及至五六個。就像秦嶺深處的民宅,它們或分散獨立,或兩三個連在一起。秋冬季節(jié),樹葉落盡,遠遠望去有點像是一只只碩大的球形黑色果實掛在樹上。每次回老家,老遠瞅幾眼這些鳥窩,或有幸碰見成群的喜鵲在枝頭上下翻飛,跺腳振翅,喳喳歡叫,我內(nèi)心的浮躁與煩亂情緒似乎一下子消散了許多,取而代之的則是一種難以言表的寧靜與歡悅。
今年春節(jié)前回去,老遠我就發(fā)覺那一溜兒喜鵲窩甚至連同那棵大樹都不見了蹤影!眼前似乎明亮和空曠了許多。問及母親,她倒帶著一種欣慰歡喜的神情說,我的堂叔父幾天前將那棵橡子樹砍掉了!
“外野鵲子把人能害死,把我跟你大大(指我那堂叔父)的雞蛋吃光了!”母親不無怨氣憤憤地說。她指著門外拐角處的雞窩旁,用大紅色舊被面做成,吊在空中隨風飄搖畫皮一樣的東西,接著說:“要不是綁外嚇唬,我又整天看守著,雞蛋怕一個都沒了。”
聽罷母親的這番敘說和怨言,我才明白過來,一時不知該說些什么好。是啊,母親此刻的心情,我又怎能不理解呢?算起來,我攜妻帶子到縣城居住差不多將近三年時間。而今已七十高齡又體弱多病的父母,還依然相依為命居住在那條小山溝的三間破瓦房里,年復一年地在房前屋后的地塊里種些玉米蔬菜之類作物。且又喂養(yǎng)了一群雞,數(shù)量多時三十幾只,少則也有十三四只。為此,他們終年起早歇晚,忙忙碌碌,卻不急不躁,無怨無悔。
這些年,農(nóng)村實施了退耕還林,地塊少了。父母所種的玉米洋芋、瓜瓜菜菜等農(nóng)作物,數(shù)量不及以往的三分之一,除了自己食用和我回去看望他們時順便捎一些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被那群雞一口一口吃下消化掉了。而用母親的話說,是變成了雞蛋。
我曾多次勸說父母,不要再種地和養(yǎng)雞了,到縣城里跟我們一起生活,卻始終沒能湊效。我深知,早已年邁的父母并非是不愿離開那冷清貧瘠的小山溝,而是想借他們勤勞的雙手,力所能及地幫我減輕一些生活方面的壓力。其實,若細算經(jīng)濟價值,父母在家忙碌一年的收入實在少之又少,大概對于許多人來說已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眼下對于父母來說,那些雞所下的蛋,每一只都是他們辛辛苦苦的血汗!如果都讓喜鵲叼走或者搗爛,怎能不可惜和使我們心痛?。?br />
喜鵲,顧名思義是一種喜鳥,自古被人們當作一種吉祥的象征。古籍《西京雜記》中有“千鵲噪而行人至”之句;《禽經(jīng)》中亦有“(喜鵲)仰鳴則陰,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之說。在我國民間,牛郎織女每年農(nóng)歷七月初七鵲橋相會的故事很早就廣為流傳;畫鵲兆喜的文化習俗,也一直流行至今,形式頗多:如兩只喜鵲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以“錢”諧“前”)……
小時候,常聽奶奶說:喜鵲一早門前叫,當天就有客人到。這一說法好像真的很靈驗呢!記得好幾回,清早看見有喜鵲在門前“說話”(舒緩又婉轉(zhuǎn)悅耳的叫聲),果然不長時間就真有客人上門呢。而每當這時,奶奶或母親就至少要做一頓好吃的。大概因此,很小的時候我對喜鵲就有了一種莫名的好感。
然而此刻,呆望著那些在四周亂飛,已多日無家可歸的喜鵲,我的內(nèi)心涌起一陣陣凄然。我突然意識到,人類有時是多么的殘忍!那些喜鵲,就像一群懵懂無知的孩子,僅僅是為了生存,未必有太高的智力和太多的思想,又怎么能知曉其行為對我們是否會造成傷害呢?而它們,卻因此不明不白地受到了一次最為苛刻和無情的懲罰——賴依生存的家,被我們不假思索輕而易舉徹徹底底地給拆毀了!那些壘窩的柴草,盡管不像人類建房所用的專瓦,無須高價去買,卻也要滿山遍野去尋找,一根一根叼回,又將它們費力而巧妙地堆積在一起。這是多么的不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