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 木
偶讀晏殊《梧桐》:“蒼蒼梧桐,悠悠古風(fēng),葉若碧云,偉儀出眾;根在清源,天開紫英,星宿其上,美禽來鳴。”想起每日上下班都要經(jīng)過的那條街,兩行梧桐在一年大部分時間里都是那樣蔥蔥郁郁,青青翠翠,粗大的樹干奮力伸向天空,粗壯的臂枝努力伸向道中,綠帶如流,撐起一道綠色長廊。青青如蓋的梧桐,用身軀、枝葉護佑這條街,撐起一道綠蔭、撐出一片清涼、呈現(xiàn)一帶清新和愜意。
我是農(nóng)民的兒子,桐樹曾相伴我長大。農(nóng)村老家的田園屋舍旁,遍布著大大小小的桐樹。因了桐樹耐干旱、易成活、成長快、干高直,木質(zhì)細而不硬、軟而耐水、耐腐,不易變形,過去深得家鄉(xiāng)人的愛撫和青睞,家鄉(xiāng)人用桐木做箱做柜,為女兒做嫁妝、為兒子做家具、為老人做寶盒,許多家里耐用的家具如風(fēng)箱、衣箱、衣柜大多都是桐木做的,板材密而軟、平而直、柔而輕,木匠喜歡好做活,主人亦喜歡耐看不扎眼,甚至有的人還用桐木做棺材。我記得,祖母的棺板就是四寸桐木做的。家鄉(xiāng)人在感念桐樹的易栽好活成才快的同時,許多老人還感念桐花不僅可以入藥清火,而且在那些無所不食的災(zāi)荒年月,桐樹上密密的喇叭狀紫藍色花朵也曾助鄉(xiāng)民度饑荒。而我之于梧桐,更多的是記得小時候,經(jīng)常和弟妹們在炎炎夏日坐在老屋旁的幾棵梧桐樹下乘涼說笑,這時候母親總要跑出來找我們,看到我們在蔭涼下這才放下心來。讀高中的那幾年仲春,偶有周末回家,我會拿上一書本,坐在桐樹下讀起來。那個季節(jié)的桐樹,嫩綠的葉子還不是那樣碩大,枝葉間開放著密密的紫色花朵,陣陣幽香撲鼻而來。天氣不冷不熱,樹下光線不明不暗,一個人倚著樹干席地而坐,柔柔的氣息彌漫開來,我坐在樹下大聲誦讀,全然不顧別的景致,倒有許多的輕松和愜意。后來,我求學(xué)省城,畢業(yè)后到遠離家鄉(xiāng)的外地工作,十幾年間很少回家,即使回家也是來去匆匆,很少留意那幾棵桐樹。再后來桐樹被父親砍了做成板材,倚桐而讀的日子也不會再有。如今,父親也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每每回到老家,看著屋旁栽植桐樹的那塊地方,舊時的情景也會浮于腦海,父親的音容也浮現(xiàn)眼前,淚水也會在瞬間濕了我的雙眼。
懷念老家的桐樹,我經(jīng)常走在日日經(jīng)過的這座城市的這條被梧桐蔥郁、護佑的這條街,用雙目閱歷它四季的變化。光滑的樹皮,長枝虬勁有力,郁郁蔥蔥,直上云霄的碧綠,純凈養(yǎng)眼。盛夏烈日,驕陽如火直逼地面,梧桐用手掌搭起層層綠涼蓬,為行人撐起一帶清涼,涼風(fēng)在綠蔭下輕輕流淌。至秋時,一樹金黃泛紅的顏色,美得醉心,即便凋落,也落得風(fēng)度翩翩,儀態(tài)不減。
梧桐高潔出塵,品格端方,隱隱有君子之風(fēng)。白居易贊美桐的孤直,著名的焦尾古琴便是燒了一半的梧桐木所制,唐人虞世南筆下的蟬,正因有賴以棲身的雋朗高直的梧桐,其清亮之音得以遠傳。
古之文人于梧桐,或高雅、或隨性、或平素,但我也知道,桐沒有香樟、楠木、黃花梨那樣珍貴,沒有松柏那樣堅韌和蒼翠,沒有楊柳那樣婀娜飄逸,也沒有桃樹、杏樹那樣艷麗。它的木、它的果、它的葉、它的花都極普通,都不能說是上品。但在鄉(xiāng)間,在干旱貧瘠的澗邊道旁,在城市的公園和街道,總能看到桐樹的身姿。商于古道富水驛邊的桐樹曾見證了一代文豪韓愈憂國憂民的傷痛,蘭考焦桐也閱歷了焦裕祿務(wù)實為民的情懷,中山陵的梧桐述說著中山先生為民主共和雖歷百折而不回的凌云壯志和高風(fēng)亮節(jié)。城市街道邊的梧桐幾乎每年都在經(jīng)歷一次刀砍斧劈后依然用它的身軀默默見證著一條街、一座城的變遷與輝煌,守護著城市的潔凈。君子隨遇而安,梧桐或許是俗世的賢者,或許這就是梧桐的品德了。
從家到單位的一段路,最愜意的莫過于日日走過有梧桐樹的這條街?;蛟S是因了這條街在這座城的資歷,也或是因了這一溜大梧桐樹延伸開去,疏朗清俊,濃蔭碧綠,這條街也成了這座城最繁華、最潔凈的街道。盡管,這座城變得越來越美,許多新街道栽植了國槐、桂花、女貞、玉蘭、紫薇等名貴樹種,但在我的心中,這條街就是這座城的品牌。每日清晨,當(dāng)我走過這條街,呼吸著新鮮潔凈的空氣從梧桐樹下走過,心中總不免生出少有的清爽、愜意和舒適,隨之而來的便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和敬畏了。想象桐葉之外該是怎樣的天空,心也隨之高遠。一年一年,桐樹葉青了又黃,桐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人與樹,朝夕相處,情深自知。那年出差南方,夜聞窗外雨打芭蕉,滴嗒有聲,遂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的離愁別緒。不知當(dāng)時,家中二老可是居陋屋,伴空院,清風(fēng)淡月好清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