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周先生的留學經(jīng)歷以及后來的外交生涯,對其研究還有著另外一個極其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他由此精通外語,并得以結(jié)交各國古兵器收藏家,籍此獲得了大量一手文字和實物資料,這也是我國當時古兵器收藏者和研究者們相當缺乏的自身及外部條件。書中周先生引用了大量國外史料,以及在各國收藏家們手中的珍貴藏品圖片,對世界三大名刃——日本刀、大馬士革花紋鋼刀劍、馬來克力士刀劍的發(fā)展、起源、制造工藝等等,都做了詳細介紹和研究考據(jù),并以現(xiàn)代科學體系進行分析,其資料性、學術性之高不言而喻。
有關周先生研究古兵器始末,其于1937年為“上海市博物館叢書”所寫的《亞洲古兵器與文化藝術之關系》一書自序中,曾這樣說道:
余童年即喜把玩家藏之周劍,以劈廚刀,廚刀輒缺其口,深異二千數(shù)百年前之朽物,銅綠滿身,何以尚能犀利堅固若此,是必古人之文化藝術,有非今人之所能及者。稍長喜讀俠義之書,竊慕削鐵如泥之寶刀名劍,而以未能見及為憾。壯年治學,遂未遑注意及此。迨至再度游歐,綰理外交,獲與波斯、土耳其、印度、日本諸國名士貴族及收藏家,時相過從,見其廳間壁上,所懸古刀良劍,珍若拱璧,怦然心動,請解綬出鞘一觀,則凜若寒霜,燦如日星,皆余數(shù)十年欲見而未獲見之斬釘截鐵刀劍也。乃知周秦而后,亞洲其他民族,真有此等寶物,童時讀書,并未受紿。乃發(fā)奮窮其究竟,走讀歐洲各國圖書館,遍求其藏書之底蘊,遍覽各國各地博物院,研究其實物之體質(zhì),并覓訪各國藏兵專家而虛心請益,至誠受教,如是巖十年,學乃大進。而余本人之劍廬藏器,亦獲增至二百五十余件,其中亞洲各民族之古刀名劍,大都系斬釘截鐵之佳品焉。民國十五年歸國以后,一方面致力于吾國古兵器,自石兵銅兵順代而下,以迄清代兵器,為有系統(tǒng)之研究。
周先生前10年致力于游歷觀摩歐美古兵器藏品,之后后10年則收集相關資料。再花費近10年始成《中國兵器史》、《亞洲各民族古兵器考》及《亞洲古兵器制造考略》三部著作初稿。
此三部著作,其實均如其子周男先生在談及時《中國兵器史稿》所云:“雖然出土材料漸豐、研究漸深,但它在我國兵器史研究上蓽路藍縷的功績,仍是學界公認的”,均為我國近現(xiàn)代古兵器研究的奠基開山之作,其資料價值和學術價值,時至今日,依然是極其珍貴而重要的。(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