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孤松 出處:新京報 2007年1月
刺猬,慣冬眠,有忍耐蟄伏期體溫和代謝率降低的能力,以此渡過寒冷、炎熱或食物短缺的困難時期。刺猬是一種可愛的食蟲目異溫小動物,是許多南方人兒時的好玩伴。但如果要懷抱刺猬,就難免會產生一種“扔了可惜,抱著扎人”的感慨。
張煒的《刺猬歌》,以荒原莽林里的濱海小鎮(zhèn)棘窩鎮(zhèn)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廖麥與美蒂一生的恩怨情仇為主線,通過“刺猬”這個藝術形象,反映出近百年來在中國鄉(xiāng)村土地上發(fā)生的變化,同時探討了在歷經各種時代風潮、特別是在改革熱潮的沖擊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人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困惑與無奈:人類與大自然、與動物、甚至與同類的關系日益緊張且丑陋……
小說在男主人公廖麥對自己的妻子、女主人公美蒂開始產生懷疑的焦慮中拉開帷幕,并逐步展開一筐筐光怪陸離的故事,權勢的象征霍家唐家、林中的刺猬狐仙、野地的響馬癡士、象征工業(yè)經濟的“紫煙大壘”、傳說中的邪惡鬼怪“旱魃”、老百姓眼中的真英雄“兔子”等等逐一上場……張煒的浪漫主義情懷,帶讀者進入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無邊夢境,小說既有濃烈的寓言色彩,又凸顯出尖銳的現(xiàn)實沖突,直指時代的弊端。
小說中的象征
小說里廖麥的命運,象征著中國知識分子的某種理想生活與無法擺脫的宿命。
他最理想的生活就是與愛人結伴,晴耕雨讀,在閑暇里寫一部“叢林秘史”。為此,他不屈不撓地與以唐家為代表自己的美蒂戀愛結婚生子,并共同用血汗筑起一塊屬于自己的理想家園。“黃鱗大扁湯”成為他保持不熄斗志的象征。但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世界里,廖麥的理想以破滅告終,雖然心有不甘,卻不得不痛苦地接受命運加之于身的一切:妻女的背叛、自己的出軌、精神家園的被毀滅。
而他深愛的妻子美蒂,象征著一切自然純潔美好同時又容易為環(huán)境所改變的人與事物,比如女人、比如動物、比如森林。美蒂是個來歷神秘的孩子,傳說是森林中刺猬的孩子。當她從荒原海灘走進棘窩鎮(zhèn)時,披著一件馬蘭草織成的小蓑衣,那一身蓑衣毛兒奓著,金光閃爍,所有的人都為她所吸引。然而,在各種充滿誘惑的時代風潮沖擊下,美蒂身上那些象征著美好的因子悄悄褪去。為了生活,她接受了社會的潛規(guī)則,臣服在強權和金錢下,在肉體和精神上都偷偷地背叛了廖麥。
不知從何時開始,廖麥發(fā)現(xiàn),美蒂與一種象征著邪惡與欲望的“薩古斯”淫魚關聯(lián)密切。他那么深愛妻子,卻又開始有所懷疑。廖麥發(fā)現(xiàn)自己的女兒與妻子,都選擇與現(xiàn)實妥協(xié),先后背叛了他。于是,在一次因精神焦灼而出走的旅程中,他與自己的大學同學修發(fā)生了情理之中的一夜情,修懷了孕,并告知了他。何去何從?廖麥的心靈經受著巨大的煎熬。最后廖麥選擇了與美蒂徹底決裂。小說以美蒂帶走小蓑衣獨自消失,廖麥尋找做結束。
“睡刺猬,要多點耐性”
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高高的菊芋上不停地垂下涼涼的露滴。他伸出手掌接住了。”這令人感到無限的忍!難道面對我們生活的世界,惟有接受,別無他途?
“生活的本來面目就是一種失敗,我們面對生活這一不可逆轉的失敗所能做的,就是試圖去理解它。”米蘭·昆德拉說,“小說藝術存在的理由正在于此。”
但我又讀到另一個故事,“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當下,全球化之“火”,正以席卷一切的態(tài)勢深入我們的世界,各種經濟模式和文化觀念一涌而來。然而盲目地接受一種觀念或文化,會導致一種可怕的效應,湯因比稱之為“文化融血”效應。這就好像一個A型血的人輸入了B型血一樣,會引起全身性的嚴重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