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經(jīng)典的意義在視域融合中生成,那么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去追問究竟哪樣一種意見是經(jīng)典原初的意見。從共時的角度看,闡釋者的視域會帶有他的學識修養(yǎng)、審美期待、生活空間、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因素,他獲得的文本的意義也就與他人不同;從歷時的角度看,闡釋者所處的時代不同、人生閱歷不同,經(jīng)典的意義也就不同。魯迅在《花邊文學·看書瑣記》說:“譬如我們看《紅樓夢》,從文字上推見了林黛玉這一個人,但須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見,另外想一個,那么,恐怕會想到剪頭發(fā),穿印度綢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別的什么模樣,我不能斷定。但試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紅樓夢圖詠》之類里面的畫像比一比罷,一定是截然兩樣的,那上面所畫的,是那時的讀者的心目中的林黛玉。”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也引用黑格爾的話說,作品就像那已經(jīng)從樹上摘下來的美麗的果實,這些果實給了我們,但是長有這些果實的樹、土壤、氣候、支配它們成長過程的四季變換,也就是它周圍的世界卻并沒有給予我們。既然經(jīng)典據(jù)以產(chǎn)生的那個時代、那種情境,再也不能回來了,那么我們所做的就是讓經(jīng)典融入我們現(xiàn)在的視域,因為經(jīng)典的有效性就表現(xiàn)在它所代表的過去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在接受者的視域相融合的無限過程中。于丹在闡釋經(jīng)典的過程中,既讓經(jīng)典開啟了我們的新視域,又讓我們的現(xiàn)實視域催生了經(jīng)典的新意義,所以說,她沒有曲解孔子,也沒有曲解莊子。說到底,對經(jīng)典的闡釋并不是為了回歸經(jīng)典,回到過去,而是為了回歸我們自身,面向我們的當下和未來。
?、?注:“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是于丹的反對者提出的。參見:柳霞.《傳播文化經(jīng)典引起學界關注》[N].《光明日報》,2007年3月19日,第5版.
?、?王謙.看于丹如何讀論語[J].三月風,2007(3):63.
?、?將反對于丹們進行到底[N].經(jīng)理日報,2007 年3 月10 日,第11 版.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51.
?、?洪漢鼎、傅永軍.中國詮釋學(第3輯)[C].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219.
?、蔻?李澤厚:他們是精英與平民之間的橋梁[N].南方周末, 2007年3月22日,第28版.
⑧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