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小傳
許頂立,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心內科主任,廣東省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常以“骨感美”而自豪的陳女士最近經常感覺渾身疲憊、頭暈心慌,甚至開始影響工作。就醫(yī)后,她被告知有低血壓。陳女士很疑惑,高血壓很危險,可血壓難道不是越低越好嗎?
如今,高血壓早已引起了大多數人的警惕。但很少有人關注,血壓過低也可能產生危險,且殺傷力不小。臨床上一般將血壓低于90/60毫米汞柱的狀態(tài)稱為低血壓。有數據顯示,我國慢性低血壓的患病率約為4%左右,有家族遺傳史的人、體質瘦弱的女性以及老人比較常見。血壓下降,首先會導致血液循環(huán)變慢,影響全身組織器官的氧氣和營養(yǎng)供應,出現頭痛頭暈、胸悶氣短、精神萎靡、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癥狀。長此以往,會導致一系列身體機能下降,如記憶力減退、視力聽力下降、骨質疏松、焦慮抑郁等,嚴重者還可能導致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缺血,誘發(fā)休克、心肌梗死、腦卒中等嚴重后果。因此,我們有必要提高警惕,及時發(fā)現低血壓信號,以下的3種情況尤其要重視。
第一,體位性低血壓。多在體位發(fā)生變化時發(fā)生,如躺在床上突然坐起或長時間站立時,可因頭部供血不足出現眼前發(fā)黑、頭暈、摔倒等癥狀,多見于老年人、瘦高個等。高血壓患者服降壓藥不當時,也容易發(fā)生體位性低血壓。建議變換體位時要緩慢,起身動作不宜過快,走路時出現不適癥狀應馬上就近坐下。早起時要做到3個“1分鐘”:醒后躺1分鐘,床上坐1分鐘,床邊站1分鐘。
第二,餐后低血壓。多數老年人因消化能力下降,喜歡吃煮得很軟的食物。但吃得快了,可能會在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內出現頭暈、跌倒、胸痛、視力模糊等癥狀,這很可能是餐后低血壓的表現。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米飯、饅頭等食物大量進入胃后,胃壁急速擴張,容易刺激迷走神經,導致腸激酶大量釋放,進而使消化系統血流增加,回心血量減少,血壓降低。餐后低血壓常見于高血壓、糖尿病、帕金森病、自主神經功能損害、癱瘓和接受血液透析的老年人,早餐后發(fā)生率最高,約占73%,中餐、晚餐分別占21.6%、5.4%。預防餐后低血壓,首先要養(yǎng)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少量多餐,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餐前喝350~500毫升水。其次,降壓藥不要在餐前吃,而在兩餐之間吃。最后,餐后最好坐或躺一會兒。
第三,季節(jié)性低血壓。夏天氣候炎熱,體表血管舒張,阻力下降,血流增加,加上出汗多導致血容量下降,因此與冬季相比,人的血壓偏低。因此,服降壓藥的人此時最好及時復診,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不要“憑感覺”自行減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