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話”
說起這個從2008年就開始籌備的畫展,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強調:“去海外辦展,不能簡單展示,一定要設法讓外國人看懂。中國畫里的石頭,不為把石頭畫得像,而求神似,求它的象征意義;梅蘭竹菊在中國畫中被相提并論,可它們并非同一季節(jié)的植物,而因為有品格上的相類……這些道理,要跟外國人講通,可得花一番工夫?;叵胛鞣浆F(xiàn)當代藝術剛來中國辦展那會兒,我們也是看得一頭霧水,比如一塊白布怎么也是一件藝術品?覺得在開玩笑……”
眼下,輪到我們幫西方觀眾“看懂”中國藝術了,為此上海美術館頗費心思。“盡管將中國畫‘現(xiàn)代化’了的吳冠中作品,于外國人而言會有一些熟悉和親近之感,但文化差異畢竟更多,這就要解釋。”
為此,主辦方特地為吳冠中的現(xiàn)代水墨作品一一配了宋元明清的傳統(tǒng)水墨畫,附上文字導讀,將兩者的觀念、技法等作對比說明。“對中國畫還陌生的美國觀眾,單看一幅作品會發(fā)懵,但當他們了解到中國畫的傳承關系,得知某幅作品在中國藝術發(fā)展史上處在怎樣一個節(jié)點、擁有怎樣的特殊價值,就容易理解和認同。比如我們在吳先生的《獅子林》旁邊配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要呈現(xiàn)構圖的差異,告訴觀眾吳冠中如何改變了中國畫家觀察和表現(xiàn)自然的傳統(tǒng)方式,《獅子林》里呈現(xiàn)的方式來自西方油畫,如點對點的透視……另外展覽開幕之前,我們還特意培訓了近20位當?shù)厮囆g愛好者做志愿者,將這些內容通過他們傳達給美國觀眾,效果非常好。”
《華爾街日報》刊文中對于作品的解讀表達了“同感”:“從1990年開始,吳冠中先生的筆觸變得寬松,作品更為抽象,宛如肌腱的紋理。與杰克遜·波洛克的作品《Wisteria薰衣草之霧》竟有異曲同工之妙,猶如盤旋于奇異的森林之中,倍有激情澎湃之感。”
不斷線
“不能不承認,在國際文化交流中我們還常常處于被動地位,是被選擇的,很多外國人只是憑著他們瞧新鮮、看熱鬧的意圖,挑了些東西出去。辦展覽,也通常是對方構思,我們配合。”在李磊看來,有質量有層次的文化交流,應當能夠提升別國對本國文化的尊重。“一是你得有獨特性,二是你探索的問題別人也在關注,而你有自己的答案。”
當然,提高國際文化交流的質量和層次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首先國人不能滿足于“走出去”,而要有“說出自己想說的話”和“跟人家對上話”的追求。據(jù)了解,在本次展覽開幕前,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藝術總監(jiān)滕俊杰和上海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磊還向美國40余家媒體專題介紹了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和上海當代藝術中心的建設及開館展覽的情況。
本次展覽在紐約展出至8月5日后,10月將移師休斯頓展出5個月。李磊透露,上海美術館已與巴黎奧賽博物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等多家藝術機構達成合作意向,將在未來5至10年間探索長效合作的新機制。愿這樣“走出去”的展覽交流獲得更多更新的成果。(中國文化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