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今冬明春回暖說”純屬無稽之談,翡翠市場至少五年內難有大起色
《市價五千萬翡翠鐲 其實只值四百萬》街后,不少消費者開始謹慎“入市”,也引起了某些翡翠商的恐慌,甚至有人在媒體上把矛頭直指向敢于說真話的著名翡翠鑒定家摩太先生。
對此,摩太表示,他是根據自己多年的翡翠市場經驗,用良知、事實和數據來警戒市場和買家的,并不懼怕一些唯利是圖者蒼白的誹謗,并且強調:“目前高檔的無色玻璃種翡翠下降了50%都沒人要;有色的高檔翡翠價格已開始下滑,而且短時間內不會停下來。”對于所謂的“今冬明春回暖說”,摩太認為:“不可能!至少五年內翡翠市場都很難有大起色。”而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進一步指出:翡翠價格的暴跌有各種原因,除了摩太先生指出的泡沫性外,國家鑒定標準的不完善、商家的不誠信等也把消費者弄得云山霧罩。如果一些問題特別是鑒定標準問題不厘清,中國翡翠市場將長期蕭條,翡翠價格還將繼續(xù)暴跌。那么,當下的翡翠鑒定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缺陷”?消費者該如何明辨是非?下面我就聽專家細說端詳。
翡翠市場之殤:
檢測不可靠是“主犯”
翡翠市場的危機,是從去年就開始逐步顯影的。摩太說:“從2011年6月份開始,我就開始發(fā)表文章強調翡翠價格升得不正常,要注意了。”而到了去年年底,天津“文交所”上市的20只藝術品份額,共有11只跌破發(fā)行價,其中三只就是翡翠產品——“翡翠珠鏈”、“翡翠龍璧”和“翡翠福豆”。而姚政說:“近幾年商家對翡翠的宣傳可謂‘歇斯底里’,某交易會上一塊翡翠原石叫價10億元,商家對消費者連哄帶騙,進行殺雞取卵式的掠奪,當然惡炒之后必然是暴跌。許多高價購買高檔翡翠的客戶發(fā)現東西買到手幾乎無脫手可能——商家不回收,拍賣公司不上拍,個人更不敢買,增值保值只是臆想。一些翡翠大亨自己都不收翡翠,顯然對翡翠的前景并不看好。”
翡翠,這一閃著彩色光華的“硬玉之王”,為什么會從市場的“寵兒”轉眼變成了市場的“棄兒”?除了摩太之前分析的種種泡沫破裂之外,在姚政看來,現行不可靠的檢測標準致使很多A貨翡翠被慘變B貨更是搞亂市場的根本原因,這種檢測讓諸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所謂的翡翠A貨,一般指未經人工處理的翡翠,玉質會更加潤澤,而B貨和C貨是指人工處理翡翠。姚政說:“國家標準里面是沒有A貨和B貨之分,但這已經變成了翡翠行業(yè)里約定俗成的評判標準。一件翡翠成品如果檢測單位認為其并非天然翡翠,證書上一般寫著國家標準規(guī)定的‘處理’二字,就是既可能是經酸泡過、填充過的B貨,也可能是上了色的B+C貨。”
姚政還舉了A貨翡翠遭檢測變B貨的例子。
案例一:去年,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玉器收藏委員會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讓全國50名收藏清代翡翠的會員,各拿一件翡翠飾品,先找當地開翡翠店的老板鑒定,結果94%是A貨,然后再找科學儀器檢測,結果98%是B貨。
案例二:有媒體曾報道,陳女士在玉器商店買下一只翡翠手鐲,買前特意請一家國家級寶玉石檢測權威機構做出等級鑒定,結論為翡翠手鐲是天然A貨。三年之后,陳女士將手鐲拿到一家珠寶店寄售,不料珠寶店委托同一家檢測中心重新鑒定后,結論為這只翡翠手鐲是“經人工處理后的B貨”,并非天然A貨。
“這樣的例子都不是孤例。依據現行的翡翠檢測標準,若干年后的翡翠A貨都會變成B貨,根本不可能升值,更不可能被回收,老百姓哪還敢買翡翠?尤其是高檔翡翠,誰買誰不就成傻子了嗎?”姚政說,“另外翡翠的定價也是沒有標準的,譬如五千萬的翡翠,定這個價格的依據是什么呢?像鉆石,它是有標準的,切割面達到多少,顏色成分達到什么標準,是可以測量的。而翡翠呢,國際沒有標準,國內也沒有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