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晚上來自中國嘉德(微博)公司的信息顯示,中國嘉德2012秋季拍賣會上廣受關注的國家一級文物“清乾隆金桃皮鞘‘天字十七號’‘寶騰’腰刀”不負眾望,29日在北京以4830萬元成交。(10月30日《中新網(wǎng)》)
海外拍賣圓明園流出文物我們憤恨無奈,中國國家一級文物賣出天價則市場亢奮炒作……兩個市場的不同反應,固然存在內(nèi)外有別的正當理由。但對普通公眾而言,中國文物在內(nèi)外市場的拍賣,都是藝術品與資本的聯(lián)姻,是富人的游戲。這些文物或藝術品一旦成為私人的禁臠,普通人就很難得以欣賞觀瞻。因此,市場異化的拍賣,其實是褫奪了傳世文物與藝術品的文化普世與公共屬性。
不知道拍得乾隆腰刀的買主是誰,筆者希望這位神秘的買主是文博單位,哪怕是私人博物館也行。公眾最擔憂的,是怕落到了私人手里——無論是國內(nèi)資本大鱷、國外藏家買辦,乾隆腰刀一旦到了他們手里,不是私藏就是為了賺取更多利潤。即使國家有文物不得外流的法治保障,恐也堵不住這些藏品出現(xiàn)在海外拍賣場的命運。果如此,這些內(nèi)地市場拍賣的藝術品的市場歸宿和圓明園外流文物有何區(qū)別呢?
這把被拍的乾隆腰刀,在民間幾乎屬于孤品。其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難以估量,藏界有“全而優(yōu)”的習慣,“天地人”90把乾隆腰刀少了哪一把都是文物界的缺憾。
盛世收藏,是收藏界的一句至理名言。這其中恐怕有兩層意思:一是盛世社會穩(wěn)定、文化繁榮,人們豐裕的財力和閑雅淡定的文化心理為收藏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和鑒賞能力;二是盛世市場健康發(fā)展,收藏可以創(chuàng)富增值。前者,信然;后者,則要適可而止。以收藏作為投資,并不違反市場原則;但是夸大收藏品的市場逐利功能,以市場交易為主要目的,收藏變成資本的道具,如此收藏則值得商榷。這樣的收藏只有頻繁的市場換手,而非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典藏。
由于資本操作導致的市場異化,中國古代文物和現(xiàn)代藝術品,成為全球追捧的對象。海內(nèi)外拍賣行均以拍賣中國文物和藝術品為市場看點,國內(nèi)輿論除了釋放對圓明園流失文物拍賣的所謂民族情緒外,更熱衷的是對于天價文物的資本背書。只有20年歷史的中國拍賣市場,給世人天價拍品價格瘋漲的中國印象。1993年和1994年,齊白石和張大千等當代有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市場價格不過百萬元。到了1996年,傅抱石的《麗人行》便使中國書畫推升到千萬元級別。2009年,黃庭堅的《砥柱銘》則拍出了4.368億元的超記錄價……可預料的是,在中國拍賣場上,藝術品價格沒有最高、只有更高的時代已經(jīng)來臨。
雖說黃金有價藝術品無價,但是因為拍賣公司的市場中介推升效應,中國拍賣市場難免會有泡沫存在。業(yè)內(nèi)人士也開始承認,泡沫溢出效應已經(jīng)在民間泛濫。作為大眾文化主要載體的電視臺,鑒寶節(jié)目居然成了選秀場,層疊紛紜的亂象和惡搞,眾人已經(jīng)不厭其詳了。民間收藏熱帶來的文化市場畸形,已眾所周知,除了贗品盛行,就是文物鑒定師良莠不齊濫竽充數(shù)。有媒體爆料,一些無良的鑒定專家,竟然有時一天開出千張鑒定證書,成為高薪職業(yè)。即使是專業(yè)的文博機構,有時也會展出贗品和藏有偽品。(深圳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