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緊自己的錢包
中國買家近幾年在全球藝術品市場上可謂披荊斬棘、揮金如土,這也讓那些正處在經濟困頓期艱難生存的歐洲拍賣行們,逐漸意識到中國買家才是他們如今最值得依傍的衣食父母。
而圓明園流失文物的出現(xiàn),則恰好刺激了中國買家們的神經。既然現(xiàn)在兜里有錢了,那就大大方方地將其買下來,既購得珍寶,又證明我愛國,何樂而不為呢。于是乎,當標價15至20萬歐元的稀有乾隆玉璽終于出現(xiàn)在17日的拍賣會上時,來自中國大陸及中國臺灣地區(qū)的買家?guī)缀跽剂说綀鲑I家的半數(shù)以上。
其結果也可想見,該玉璽從5萬歐元起價,被電話委托買家和現(xiàn)場買家輪番競價,價格扶搖直上,最終以93萬歐元的價格被一位神秘買家收入囊中。加上稅金,最終的成交價為112萬歐元。而據一位在現(xiàn)場參加競拍的北京買家判斷,這位神秘買家應該是中國人。我們姑且不論這位中國買家是真喜歡這件玉璽,還心中充滿了“愛國情懷”。但是,這位神秘的“愛國人士”很有可能再一次成為了圓明園流失文物事件中的“冤大頭”。
法國作家雨果曾將當時火燒圓明園并大肆掠奪中國文物的英法聯(lián)軍比喻為兩個強盜,那么既然是搶了你家的東西,過了若干年之后,你想要回你的東西,卻還要以高出好幾倍的價格從人家手里買回來。這是什么邏輯?這其實就是強盜邏輯!所以,當圓明園流失文物在海外被拍賣的事件出現(xiàn)之時,中國買家們最好先捂緊自己的錢包,切莫中了外國文物販子借圓明園流失文物大肆斂財?shù)募總z,同時,真正的愛國之情也不是僅靠高價買回流失文物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
“邦瀚斯事件”中得出的經驗
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英國邦翰斯拍賣行曾決定拍賣兩件圓明園文物,但在正式拍賣時,文物持有者卻突然撤拍了。邦瀚斯拍賣行英國和亞洲區(qū)主席科林·希夫也坦承,事先沒有預料到此事會在中國媒體上引發(fā)如此強烈的反響,并再次強調無意冒犯中國人民。據一位長期研究圓明園的專家介紹,在他印象里,這是圓明園文物海外拍賣中首次出現(xiàn)撤拍的情況。那么,從“邦瀚斯事件”中我們能夠得出哪些有益的經驗呢?
首先,切莫過渡炒作。外國拍賣行們?yōu)榱速u出更高的價格,其實巴不得你炒得地球人都知道。比如,2009年佳士得[微博]拍賣圓明園鼠首、兔首銅像。彼時引發(fā)的社會影響之大、波及范圍之廣,曾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而該事件最終的結局卻是佳士得一意孤行,只因一位中國商人以競拍之后不付款的方式,才造成了這兩件文物的“流拍”。話說這位中國商人的做法也著實潑辣,但細想其實是個下下策,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最為關鍵的首先還是不扇風、不點火,表達出應有的立場和態(tài)度即可。
其次,搜集證據弄清真相。這次的“邦瀚斯事件”之所以很快出現(xiàn)了撤拍的結果,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被拍的兩件藏品曾用英文明確記載系由英軍第六十七團的上尉軍官阿瑟·朱爾斯·羅伯森,1860年“從中國夏宮帶出”。這也就成了拍品卻為被盜文物的有力證據。這樣一來,無論是對其聲討還是訴諸法律也都會變得更加擲地有聲。而現(xiàn)在有些文物動不動就被貼上了圓明園的標簽,我們還沒有弄清他究竟是不是,就群起而攻之,這樣恐怕最終也只能落得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果。
最后,讓文物追索成為長效機制。不能每次總是等到出現(xiàn)此類事件時,有關部門和組織才站出來說話,而是應將海外非法流失文物的追索工作提到每日的議程之上,長久地賦予那些妄圖從中獲利的海外文物販子們以持續(xù)的輿論壓力,令其惶惶不可終日。此外,還可以多去借鑒其他國家追索文物的成功經驗,并結合自身國情,形成一套長期有效的流失文物追索機制。
新聞事件回顧:
法國最大拍賣行艾德拍賣行于當?shù)貢r間17日拍賣了一個清朝乾隆年間玉璽,以112萬歐元(約合921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歐洲保護中華藝術協(xié)會此前一天敦促拍賣行取消拍賣,并表示這枚玉璽是在英法聯(lián)軍洗劫圓明園時被盜,拍賣行如果堅持拍賣,將以盜竊等罪名對其發(fā)起訴訟。中國國家文物局新聞官員也表示,中國一貫反對并譴責拍賣非法流失文物的行為,對于任何確認為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保留追索權利。(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