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調(diào)(一人一票)
◎民調(diào)主題:“大郵筒”被當(dāng)“文化遺產(chǎn)”來保護,你怎么看?
◎民調(diào)樣本:122人(截至昨晚10時)
◎發(fā)起人:@南都廣州
A、贊成。政府聽取民意態(tài)度不錯
63人(51.6%)
B、反對。拆不拆都太兒戲了43人(35 .2%)
C、無所謂。16人(13 .1%)
號稱“中國最大郵筒”的員村熱電廠卸煤碼頭的郵筒,被列入“文化遺產(chǎn)保護線索”,公示通過就確定不能拆。但這件最初作為“藝術(shù)品”的大郵筒,至今才3歲,要納入“文化遺產(chǎn)”夠資格嗎?
“大郵筒”引起的新一輪熱議,主要在于年僅3歲的它,很可能馬上就可獲得“文化遺產(chǎn)保護線索”這道護身符。@致我們未來的孑小總王里說:“那別的文物怎么想?”
@你們不認識我啦啦啦很不喜歡這些人造的“最大最高最系列”:“3歲算遺產(chǎn),各位也都算古董化石了吧?”@ C attribe覺得可笑:“那個爛鐵皮空殼當(dāng)文化遺產(chǎn)!君不見廣州的歷史文物被拆多的是!”
@麥兜梅“呵呵”一笑:“這叫‘前瞻性’。”@復(fù)自道何其咎補充說:“三百年或三千年后不就是文物嗎?同學(xué)們,要有想象力。”
@ R aymon籽覺得3歲的“大郵筒”明顯不夠資格:“有什么歷史價值?文物?!何為文物,定義是什么?請有關(guān)部門解釋解釋!”既然“大郵筒”都可以留下,那@愛吃小番茄的小桌子要問文保部門一句:當(dāng)你們在強制拆掉名人故居和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的時候,怎么沒想到保護起來?。?/p>
早在今年初,廣州市文廣新局局長陸志強曾透露,北岸創(chuàng)意文化園當(dāng)初就是個“臨時建筑”,“大郵筒”也自然是臨建。@唯唯Jerry打了個類比:“哩個臨時建筑都可以叫做文化遺產(chǎn)?!咁嘅系其他官員富商屋企嘅違建只要做得外觀獨特一啲,有嶺南文化特色,都可以叫文化遺產(chǎn)噶啦!”
對于民意,政府應(yīng)該如何采納?“大郵筒”的命運,讓@ low ingw a很糾結(jié):“文化組成部分可以,但遺產(chǎn)就過了。民粹有時是愚蠢的好嗎?”對于這個有名無實的“藝術(shù)品”,@老舒批判甚至有點無奈:“民意真大過天,附近再找一找興許還有比郵筒更有價值的垃圾桶!”
而@是我的海藍色的一面海認為,其實說來簡單,不當(dāng)“文化遺產(chǎn)”,而當(dāng)優(yōu)秀文化項目保留即可。@w indy-大頭狗狗說:“不是遺產(chǎn)就不能保護了?其實算是一個文化特色保留下來,也挺好的。金融區(qū)難道就只有銅臭?要錢就不要文化?”(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