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法國《歐洲時報》報道,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3月8日在中國“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新中國成立至今,很多海外華僑華人捐贈文物給故宮或中國其它的博物館,對推動海外流失文物回流作出了很大貢獻。 中國文物學會的公開數(shù)據(jù)顯示,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來,因戰(zhàn)爭、不正當貿(mào)易等原因,有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及地區(qū),其中國家一、二級文物達100余萬件;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tǒng)計數(shù)字也指出,海外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shù)量的10倍之多。 今年1月接掌故宮博物院的單霽翔此前擔任中國國家文物局長。他指出,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中,中國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有不同的身份和不同的境遇,總體來說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涉案文物,另一類是正常流失到海外的文物?! 戊V翔表示,對于那些正常流失到海外的文物,我們希望能夠通過體面的和合法的方式回流到中國,如通過市場行為購買回來,或者通過有識之士的捐贈回來,“建國以來,海外華僑華人捐贈給故宮的文物就有很多件。” “但涉案文物必須依照國際相關(guān)準則和中國憲法對待,對于涉案文物要依靠法律追索,而不能用國家資金贖回。我不贊成企業(yè)和個人去購買涉案文物。”他兩次強調(diào),華僑華人不要購買那些涉案文物?! ∮捎谖奈锘貧w交織各種復雜利益,現(xiàn)階段依法追索面臨著很大難度,因而民間購買和捐贈成為文物回流的重要補充方式。而市場信息暢通和有經(jīng)濟實力的華僑華人,成為推動文物回流的主力。2010年5月2日,海外中華文物保護促進會在美國費城成立,這是海外華人為保護中華文物而成立的第一個組織。(中國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