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把“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作“清明食節(jié)雨紛紛”,后面的雨可能是饞出來的口水。這的確是許多食物最當(dāng)季的年華,各式當(dāng)季蔬菜紛紛上市,諸如茭白、蓮藕、南芡、茨菰、荸薺、水芹、紅菱、莼菜……每一樣都略施粉黛便嬌艷動人。春筍此時也不錯,再早一些的是雷筍,細(xì)長,味道遠(yuǎn)不如清明前后肥厚的春筍來得細(xì)膩;還有茶葉,明前的龍井和碧螺春雖然價錢天價,但是買一兩來嘗嘗鮮,還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長江三鮮:刀魚、鰣魚、河豚。好像所有的媒體這時候都在做江鮮,那么我就不叫它們長江三鮮了,改稱之為“長江三姐妹”。
刀魚是張曼玉,細(xì)腰妖嬈,身材修長比例完美,嫵媚中又有堅定,可遠(yuǎn)觀不可褻玩。刀魚有銀色的麟片,狀如刀,如今可見的刀魚一般在三兩左右。清代李漁則稱之為“春饌妙物”,大董善做刀魚,在前兩天舉行的春歌晚宴上,各路吃貨都是奔著刀魚而去,這里的刀魚有兩吃,清蒸,然后骨頭炸得酥脆,蘸著椒鹽食用,端得驚艷。
而今刀魚之貴,令人咂舌,品相稍好的就幾千元一斤,江刀成為奢侈,已非一般人能消受得起。然而到了清明之后,刀魚的身價就一落千丈,“清明前魚骨軟如綿,清明后魚骨硬似鐵”,不少人只能等到清明之后才在市場上買一些江刀回家嘗鮮。
刀魚的制作方法最簡單了,江鮮最重“本味”,所以刀魚最佳的做法就是清蒸。一盤刀魚上桌,樸實無華,只有在吃的時候,才能感覺到至尊的幸福。刀魚刺多,但是魚刺都很細(xì)軟,夾起一塊潔白的魚肉,放進(jìn)口中,一段美妙的旅行就開始了。鮮美,無上的鮮美,軟嫩中帶著一點(diǎn)清香,惟一不爽的就是刺多,不過哪個美女不多刺?為了一親芳澤,還是得忍著,并且吃完了不免有些彷徨,今日嘗此美味,不知何日重逢?
刺多,那是跟誰比,跟鰣魚相比,刀魚算是刺少的。如果刀魚是張曼玉,那么鰣魚就是鞏俐,取其豐滿與清澈。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鮒魚多刺,二恨紅樓未完,三恨海棠無香。對于我來說,關(guān)于鰣魚之恨,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完全沒有吃過長江里的鰣魚,即便刺多我也沒有吃過。原因很簡單,已經(jīng)基本絕跡了,能吃到的多半是泰國等地的海鰣魚,它最多算是鰣魚的表妹,最多是貌似鞏俐的周顯欣。
第三鮮是個狠角色,最毒婦人心也不及河豚的一點(diǎn)點(diǎn),且把河豚比作舒淇吧,許多人以為她有毒,然而去除毒素之后,味道奇絕。
吃河豚,總是一件刺激的事。對饕餮之徒來說,美味和劇毒,這本身就是一道中國版的“to be or not to be”的命題。盡管北京的餐廳不能明目張膽地做河豚,但在長江邊上,此時正是吃河豚的好時節(jié)。
野生的河豚已越來越稀少,一般人也不能從河豚的花紋中辨別其身份。“菊黃”是河豚中的上品,等而次之的是“條紋”和“紅鰭”,這都是指河豚花紋的顏色,后兩種一般都是養(yǎng)殖的,不經(jīng)過洄游,毒性已微乎其微,自然用不著“拼死吃河豚”。
河豚最基本的吃法是紅燒和奶湯,而在日本,更多的是刺身,據(jù)說如此更能體驗其妖嬈。美食家沈宏非說,河豚最好吃的是其肝臟,鮮嫩無比;其次是其魚皮,但需要倒卷著一口吞下,魚皮表面有小刺,直接吃會有不爽,河豚魚皮有養(yǎng)胃的作用;最后才是魚肉。如果有幸,還可以吃到“西施乳”,其實是雄性河豚的精巢,吃過一次,終身難忘其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