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要否定 “微閱讀”,而是要重新審視“微博書”的創(chuàng)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短小精湛的集子,像 《世說新語》、《小窗幽記》等等,它們言簡意深,讓人百讀不厭,在只言片語中,凸顯了以小見大、滴水窺海的意義。(李子凡)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傳統(tǒng)閱讀,讀的是智慧和品位,“微閱讀”,讀的是時尚和消遣
“微博體”圖書的出現(xiàn),是微博時代的必然產(chǎn)物。
一方面,它沒有完整的故事和邏輯,一面世便遭到諸多抨擊,指其粗制濫造、讀來味同嚼蠟,另一方面,它言簡意賅,只言片語中飽含調(diào)侃和幽默,受到諸多讀者的追捧。
筆者的背包里就放著一本 《蔡瀾微博妙答》,沒有長篇大論,也沒有繁冗的文字,情節(jié)和觀點往往是一語中的、干脆利索,在站臺候車的時候開卷一覽、在食堂等餐的時候翻開看看、在公園等孩子玩耍的時候瞧上幾頁,感覺整個身心都在字里行間得到了很好的放松,挺不錯。
當然,筆者身邊亦有不少討伐這些“微博書”的朋友,他們指控“微博書”東采西擷,忽中忽外,缺少內(nèi)涵,缺乏嚴肅,讀來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要也罷。
綜合看來,其實還是那句老話,“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有人愛傳統(tǒng)的,有人愛潮流的,有人愛深奧的,有人愛淺顯易懂的。所以,對我們這些看客而言,著實不必去為此而爭論不休。他們出他們的書,我們隨我們的性:合口味了,就讀;不入眼了,就不讀。這么簡單、自由、愜意的事,何必弄得那般復雜而難受呢?
再者,我們即使辯得天昏地暗,當下的事實還是事實。傳統(tǒng)閱讀,讀的是一種智慧、一種品位;“微閱讀”,讀的是一種時尚、一種消遣。有訴求才有市場,“微博書”之所以存在,正因它有它的閱讀群。
所以,我們與其爭來辯去,不如省點時間,選本自己喜愛的書,找個自己喜歡的地兒,閱讀自己喜歡的字字句句。(崔紅玲)
網(wǎng)言網(wǎng)語
網(wǎng)友whiteship:《微書話》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網(wǎng)上30多塊買的。244頁,每頁是兩條“微博體”。當初看它定價奇高,以為作者能把140個字擰成花來,誰料不過幾句流水賬,或引幾句書的內(nèi)容評論云云,非圈內(nèi)人讀來實味同嚼蠟。
讀者“藍手套”:雖然我很喜歡蔡瀾,但也不能這樣出書來哄人啊。都是微博上蔡瀾回答網(wǎng)友的提問,閑暇翻翻尚可。
網(wǎng)友“生魚片熟了”:有《非常道》珠玉在前,作者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羽毛,沒必要趕出一本《非常道2》。
媒體人士:傳統(tǒng)閱讀主要傳遞的不是信息,而是智慧。“微閱讀”則主要傳遞信息,契合了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需要,或許這種新的閱讀模式可能成為激發(fā)新文體的動力。
網(wǎng)友“格格烏”:現(xiàn)在很多人都沒有時間閱讀,“微博書”可以不費時間不費力很快讀完一本,不僅了解到很多的資訊,還能博得讀者一笑,不失為一種娛樂放松的好辦法。(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