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中很多小細節(jié)震撼了無知的我。
吸引我閱讀陳祖芬《八十年代看過來》一書的,首先是書中所附的票據、信件等圖片,房租票據、電話費票據上的費用數額低得或高得讓人驚訝;很久沒有動筆寫信了,電子郵件也很少用來傳達感情,所以看到書中那些信件,便覺得親切。
其次,書中的文章篇幅都不長,有的甚至只有幾句話。不過,每篇文章都附有與之呼應的“證據”和鏈接。“證據”除票據、信件外,有時會是新聞報道。鏈接則包括當年簡略大事記或經典語錄。所以讀起來不會感到冗長和沉悶,相反非常新鮮,在正文、鏈接或圖片中,不時地會發(fā)現感興趣的細節(jié)。比如那時候房租僅需5元,電話月租費15元;無法買票看書展的人將賣票的大轎車抬起,搖搖晃晃;第一批買錄音機的人被關在商店里一夜;如今鬢角斑白的鄭淵潔也曾黑衣黑褲黑皮靴地酷過,騎著摩托車突突突四處奔走,為辦盲童雜志和盲童夏令營疏通關系、籌措資金;胡喬木這樣的高官會寫密密麻麻的信,給寫作者糾正文中的筆誤和語法錯誤。
很多小細節(jié)震撼了無知的我。當然,書中還有大事件大人物,如中國第一個民營外貿企業(yè)家孫超、為改革搖旗吶喊的經濟理論家黨治國等。他們都是陳祖芬所寫的報告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但是在本書中,陳祖芬呈現給讀者的不是以前的舊文字,而是類似采訪筆記那樣的新“回憶”,很花絮,很深情,從中能看到80年代人的勤奮與激情,還有他們壯志未酬的無奈、傷痛與遺憾。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很慶幸在年尾讀到這本書,借著陳祖芬的文字細細體味上世紀80年代(盡管不是30年)。與同樣呈現當時社會、民生、改革狀況的重要人物訪談、風云人物傳記、背景揭秘、政策解讀等圖書相比,《八十年代看過來》顯然更微觀、更具體、更生動,因而更能讓人親近那時的歲月。(作者:海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