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無戰(zhàn)事》總制片人、編劇劉和平:這個時代呼喚更堅定清醒的文化堅守
在電視劇《北平無戰(zhàn)事》首播3個月后,劇作家劉和平獲得了他格外珍視的一個獎項——“2014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稱號。
出生于1953年的劉和平,“七年磨一劍”寫下80萬字巨作《北平無戰(zhàn)事》,小說問世后幾度脫銷,同名電視劇也贏得高收視和好口碑,坊間還隨之興起了讀史熱、詩詞風……一些文藝評論人士提出,“北平現(xiàn)象”正悄然改寫中國影視文藝創(chuàng)作的進程。
“月圓花好”是對信仰的堅守
劉和平說:“通過寫‘北平’,我其實很想說的是,我所堅持的一種文化表達——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文化堅守。”
《北平無戰(zhàn)事》中反復出現(xiàn)的、由周璇吟唱的《月圓花好》,成了觀眾破譯“北平”的“密碼”。作者為何從此落筆,又如何解讀呢?
“很多時候,人要有一種憧憬,我們的老祖宗也都是在某一種憧憬中走過來的,這是一種很純粹的思考,是哲學的、古老的,是中國式的審美。”在劉和平看來,《北平無戰(zhàn)事》其實也是他自己對文化的思考、設問以及自答。
他認為,“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表達了那個時代的“崔中石和方孟敖們”對信仰的堅守,其源頭是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中華民族的“家國夢”。
中國人不能總被別人的文化“激蕩”
對于自己筆尖流淌出的文字,劉和平幾乎每一句、每個字都如數(shù)家珍。接受采訪時,他背誦了《北平無戰(zhàn)事》第四十章中何其滄與梁經(jīng)綸的一段精彩“對峙”。
“我借何其滄的口,講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一些思考,世界文化如此多元,你‘激蕩’我、我‘激蕩’你,都是在所難免,但我們自己不能總是被別人家的文化‘激蕩’。”劉和平說。
他舉例分析:“我也看不少外國作品,也會覺得有很多好東西,但回頭想想,那畢竟是別人家的。所以我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雖然我寫得也不全面,但想告訴讀者,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個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