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材料固有價值——原料在尚未歷經創(chuàng)作與制造的過程,就已經保有較高的固有價值。如金銀、玉石、象牙、犀角、各種寶石等等。當然,材料的珍貴也往往反映藏品主人的社會階層。一柄紅木如意,可能就是出自普通人家。而一柄同樣大小做工精致的白玉如意,其主人很可能非富即貴。
古語有:“所琢非玉,難成大器”之說。其實也是說明上乘的材料往往會被精雕細琢后,而制作出難得一見的貴重品器。
藝術藏品的價值判斷
一件藝術藏品可能同時具有上述四類價值屬性。譬如古物中的茶具、文房、家具等。也可能僅具有兩種或一種價值屬性。
譬如東晉的顧愷之畫作《女史箴圖》,其存世的兩個版本分別在故宮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館藏。雖然現存已是后人摹本,但也有千年歷史了。此畫初創(chuàng)時本為勸誡后宮、端正品行之用。待到如今,實用的“宣傳畫”價值早已被藝術審美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所取代。部分的繪畫、書法、玉器、瓷器、宗教造像等等也同樣如此。
所以一件藝術藏品的價值判斷還是應該結合更多的因素來綜合判斷。譬如存世量、享用階層、藏品知名度、年代遠近、體量大小、工藝水平、完整性、材料稀有性、藝術境界的高低、作者知名度等等都和藏品價值密切相關。
篇幅所限,在此不再做拆解。各人可根據喜好,加以專項了解、學習。值得一提的是,在經濟學研究中價格與價值往往不對等,在藝術藏品中更是如此。這一特點,雖然在某些情形下有失公允,但同時也預留了更多價值提升的可能。
藝術收藏的價值心理
真正有收藏價值的藝術藏品應具有稀缺性,而稀缺性往往伴隨較高的價值。由于稀缺性與高價值的并存,所以藝術藏品還具有部分的保值與投資功能。
對于股民來說,看著屏幕,心中想著:“我欣賞一下k線圖”,這種情況只能是骨灰級的股民,并且是在賺錢的時候才有可能出現的極少數變異心理。而藝術藏品確實實實在在可以為收藏者帶來享受感、與滿足感。如果是出于真心喜歡所購買的藝術藏品,你是不會太在乎市場價格的波動,而是更多地沉浸在文化鑒賞的愉悅之中。那么藝術收藏背后的價值心理究竟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呢?
從古至今藝術收藏品顯然也帶有明顯的奢侈品屬性。因此,藝術收藏是經濟相對富裕后所產生的活動。高價值的藏品除了本文前段所列舉的價值標準之外,還更多地包含著文化修養(yǎng)的體現、精神境界的追求,反映著生活品質的層級。
以喝茶為例:喝鐵觀音一個普通的瓷杯即可。如果有些要求,那么一把壺是必不可少的。再講究些,一把紫砂壺才算由“喝茶”至“品茶”。
要求再高些,要找一把宜興紫砂,做工精良,助茶之味。再升一級,要用大師制壺,有工有款。真到這一級,大多數品茶人也就不會每天用這把壺泡茶了。只是待到情境相宜,才選上等鐵觀音配朱泥小壺,或招待摯友,或獨自靜品,隨甘醇入口,體味意境之用了。
再如選一幅畫,可以從裝點空置墻面開始,以求悅目。之后慢慢對眾多畫種有所區(qū)分,做到見畫知意。再到對畫作有個人的偏好,能夠品評優(yōu)略。最后是能夠尋覓適合自己內心境界的作品,賞畫對心。其它藝術藏品大都也具有類似的由“用”至“享”,由“享”至“賞”的層級。一把壺、一幅畫,從識得到鑒藏,是一個藏家不斷辨析價值、品味境界的過程。
價值與價格的關系
在藝術收藏中,價格與價值往往難有準確的對應關系。人為因素對價格的干擾,往往將價值的判斷變得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