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梨是我們傳統(tǒng)家具中所使用的名貴木材,上海亦稱為“老花梨”,廣州稱為“降香”,心材色澤由淺黃至黃色,紋理美觀有香味。其在植物學(xué)上的學(xué)名稱為“降香黃檀”,我國海南島有此樹木,當(dāng)?shù)厝朔Q為“海南檀”,據(jù)《廣州植物志》記載:“海南島物產(chǎn)……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陰濕之地,木材頗佳,邊材色淡,質(zhì)略疏楹,心材色紅褐,堅硬,紋理精致美麗,適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本植物海南原稱花梨木,但此名與廣東木材商所稱為花梨木的另一種植物混淆,故新擬此名(即海南檀)以別之。”黃花梨木因其紋理美觀,色澤艷麗,是明清以來制作家具的良材。傳世的古典家具中,多有以黃花梨木制成的家具,這些家具,以其造型端莊大方、線條委婉流暢成為流芳百世的經(jīng)典之作。
黃花梨在歷史上曾有過“花櫚”、“花梨”、“花黎”等不同稱呼,古代的許多文獻資料對于這種木材的紋理特征及產(chǎn)地都有著明確的記載,如唐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說:“花櫚出安南及海南,用作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堅好。”明初王佑增訂《格古要論》記載:“花梨出南番廣東,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愛,花粗而淡者低。”
在明人顧芥所著《海槎余錄》里提到“花梨木、雞翅木、土蘇木皆產(chǎn)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可知,黃花梨產(chǎn)于海南島深處的黎山,多由黎族人開采砍伐。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大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櫚木拾遺”一條中提出:“(櫚木)[時珍曰]木性堅,紫紅色。亦有花紋者,謂之花櫚木,可作器皿、扇骨諸物。俗作花梨,誤矣。”李時珍認為有花紋的櫚木,謂之花櫚木,平時眾口廣傳的“花梨”說法為誤傳,而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證實了當(dāng)時這種所謂誤傳的“花梨”之名已成為明代民間對于黃花梨約定俗成的固定稱謂。
在明人嚴(yán)以簡所著的《殊域周咨錄。卷七。南蠻。占城》里記述了占城國的土特產(chǎn),其中有:“檀香、柏木、燒碎香、花梨木”。
清人李調(diào)元的《南越筆記》卷七也記載位于今越南的“占城”向明廷進貢花梨:“占城,本古越裳氏界。洪武二年,其主阿答阿首遣其臣虎都蠻來朝貢,其物有烏木、蘇木、花梨木等。”《南越筆記》卷十三又記載:“花櫚色紫紅,微香。其文有若鬼面,亦類貍斑,又名花貍。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jié)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者佳。‘瓊州志’云,花梨木產(chǎn)崖州昌化陵水。”
《廣東新語》卷二十五記載:“海南文木。有曰花櫚者。色紫紅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愛。以多如貍斑。又名花貍。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節(jié)花圓暈如錢。大小相錯。堅理密致。價尤重。往往寄生樹上。黎人方能識取。產(chǎn)文昌陵水者。與降真香相似。”
另外,在我國古代史料中,也有將黃花梨稱之為“花黎”的,如宋趙汝適所撰的《諸番志》卷下提到了“花黎木”:“海南,漢朱崖、儋耳也。……四郡凡十一縣,悉隸廣南。西路環(huán)拱黎母山,黎獠蟠踞其中,有生黎、熟黎之別。土產(chǎn)沉香……青桂木、花黎木、海梅脂之屬。”
清人程秉劍的《瓊州雜事詩》里以七言詩的形式對海南島的物產(chǎn)進行了概括,其中有一句詩特意提到了“花黎木”:“花黎龍骨與香楠,良賈工操術(shù)四三。爭似海中求飲木,茶禪如向趙州參。”詩下有注解卻將花黎寫成“花梨”:“花梨、龍骨、香楠皆海南木之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