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關注:
今年,陜西師范大學的新生錄取通知書很特別,4500多份錄取通知書均是由該校書畫研究會的6位離退休老教師用毛筆寫就。在大多數(shù)學校的錄取通知書都是電腦打印的今天,陜師大散發(fā)著淡淡墨香的錄取通知書,成為該校送給大一學子的一份特殊禮物,引起了文化學者及廣大網(wǎng)友的一片追捧。有人認為,“老前輩們揮毫寫成的錄取通知書傳遞著學校的氣質,透著厚重的人文底蘊,值得收藏。”還有人覺得,走入大學校門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這種人性化的錄取通知書很有紀念意義,顯示出學校對人才的尊重和肯定,同時有利于增進學生對學校的情感,更提醒新生要認真面對自己的大學生活。
中國漢字,生來就應該是用毛筆書寫的文字。它的每一筆畫構成都是毛筆造就的,因而有一種其他文字所不具有的美感和氣質,即使是后來的硬筆書法,也依然保留了毛筆書法的筆意和風格,但難免給人以生硬之感,沒有毛筆的韻致和靈動。因而,中國漢字有書法,漢字書法有作品,作品可用于居室裝飾,有收藏價值;硬筆雖然也有所謂“書法”,但終歸難登大雅之堂。
在現(xiàn)代書寫工具向電腦輸入法變革的背景下,中國書法不再是日常生活的普遍工具和技能,而蛻變成一種專門的“藝術”,一種由少數(shù)“專門家”操營吃飯的東西。書寫工具與方式的變革的確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快捷,大大提高了語言交往的速度、頻率與效率。但是,我們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得到”似乎總要以“失去”為代價,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夠證明事物發(fā)展的辯證法。這很令人無奈。
古話說“字如其人”,意思是從字跡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習慣、心境、性格和命運。且不論此中的玄機究竟如何,但是,一個人的文字手跡,肯定是其人最“確切”的印記。古人書法的價值,可能不僅僅在于它所蘊涵的藝術成就,我覺得更為重要的是那種“見字如唔”的時空穿越的感覺。與字相對,如見其人,同我們面對先人的遺物或神主的感覺相類。
在傳統(tǒng)生活中,“簽字”就是“畫押”,“畫押”就是“具質”,也就是在你認可和承諾的文書上“質押”自己的信譽和人格。于是“落筆成鐵”、“一諾千金”,決無反悔之理。由此可見簽名的莊重與神圣。
現(xiàn)今,簽名還是延續(xù)了下來。一是用于法律性契約性文書,在打印的文稿上簽名確認,盡管有人簽名后未必打算一定遵從,但是簽名的法律意義和效度并沒有削減;二是用來促銷,如簽名售書、明星簽名以保持粉絲追逐之熱情之類,基本上屬于“泛娛樂化”的產(chǎn)物。有趣的是,時下的簽名竟然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其人自然書寫的自我形式,而是由一些專業(yè)人士“設計”出來的。被設計者“照葫蘆畫瓢”重復幾十、幾百遍,孰而生巧后就作為自己專用的“簽名式”了。這種做法的“好處”在于,雖然您的字寫不好,但至少名字寫得可以。
于是我們真的失去了很多。在拍賣市場,手稿、舊檔都是收藏家追逐的對象。有消息說,唐弢先生藏珍的一部周作人撰書、魯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fā)達》手稿,一槌拍出了184萬元的高價;周恩來1962年9月11日的一頁國務院批示手稿,最終以48萬元高價成交。我看“手稿”之屬已經(jīng)沒有了“當代”。
據(jù)調查,近十年里,有90%以上的人不寫信了,被電話、短信、電子郵件替代了。春節(jié)期間用來拜年的賀卡,有人為省工作量也改用了打印的文字。這些由電腦統(tǒng)一制造的東西,大體千篇一律,全然沒有了親筆書寫文字特定的表情與溫度。尤其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很多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也失去了親筆文字的“信物”,就連大學畢業(yè)證、學位證上的校長簽名,也只是一枚手寫體的藍色印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