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必須是苦大仇深?“文革”電影一定要撕裂傷口?如果是這樣,張藝謀已經(jīng)拍了《活著》了,他沒有必要再重復自己。相反,《歸來》創(chuàng)造了回顧歷史的新類型,那就是不再憶苦思甜,不再控訴,不再苦大仇深,而是用內(nèi)斂的方式、暗流涌動的方式,甚至是內(nèi)傷的方式,去沉淀那個苦難。
電影里馮婉瑜在鎖著的門里渴望見到丈夫又不敢見,陸焉識獲得自由回到家后面對的卻是失憶的愛人,誰能說這些不得已和無可奈何與時代無關。從這個角度看,《歸來》里沒有歷史又處處是歷史,沒有控訴又處處是控訴。
這種表達是導演的有意為之,正如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饒曙光所說:“《歸來》并非不敢直面‘文革’,而是以一種更加理性和節(jié)制的方式去反思那場浩劫。”對于一個時代,陸焉識選擇了原諒與和解,張藝謀又何嘗不是?
演員不出位不浮夸,實力回歸
在《歸來》的評價中,最不吝贊美的對象是兩位主演。這部長達111分鐘的電影,人物特寫占據(jù)1/3。從這個意義上說,《歸來》不是張藝謀的,而是鞏俐和陳道明的。
兩位演員在表演上的互相成全,把命運艱難、真愛不渝托付給了一個個表情、動作和眼神。電影中的數(shù)次情感高潮幾乎都沒臺詞,如第一次在火車站天橋上分離的戲,幾乎沒有別的臺詞,只是互相喊著對方的名字;如陸焉識彈鋼琴那一場戲,沒有一句臺詞,一個人背對著鏡頭彈琴,另一個人從樓下往上走,如何層層鋪疊情緒,完全要靠演員精準的表演來支撐。
有人說陳道明是幸運的,他終于在大屏幕上遇到了一個如此貼近他精神氣質(zhì)的角色。他的表演內(nèi)斂、克制,張弛有度,賦予陸焉識特殊的人格魅力:有教養(yǎng)、有情懷、柔情堅貞、充滿愛、百折不彎;鞏俐是努力的,她褪下羽衣霓裳卸去精致妝容,將原作里嬌弱單薄的水鄉(xiāng)女子馮婉瑜徹底顛覆,賦予她歷經(jīng)磨難后多層次的內(nèi)心轉(zhuǎn)變,從隱忍、不安、猶疑到爆發(fā),從沉默、謙和到執(zhí)拗,她的際遇引領著整部電影,她對丈夫深沉無私的愛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令人心痛又使人尊敬。
嚴歌苓說,鞏俐演“絕”了。在《歸來》里她的每一個毛孔都在演戲。她沒有浪費過任何一個鏡頭,哪怕僅僅是個背影。她的每一聲氣息都飽含情感,觀眾就是閉上眼睛都會被人物所牽動。有人甚至斷言,由于鞏俐和陳道明在電影里成熟飽滿的演出,《歸來》將在未來引領人物電影的起飛,人物電影充滿著“以人物而絕非僅僅是故事”的人文關照,它們以人的存在、人的思考、人的發(fā)展、人的信念為電影走向。
爆點少不繁復,質(zhì)樸回歸
雖然《歸來》的口碑成壓倒性好評,但是對于習慣于好萊塢敘事的觀眾來說,《歸來》似乎過于平淡。“影片后半部分的90分鐘沒有任何爆點,這太不可思議。”一位“90后”影迷在微博留言。
《歸來》確實很平實,這是導演有意為之的選擇。無論與張藝謀早期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或者是后期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金陵十三釵》相比,《歸來》沒有任何地方是在嘩眾取寵的,故事、場景、音樂簡單平實到極點,所有的留白都交給表演來填滿。
連最擅長的濃烈色彩,張藝謀也丟開了。《歸來》整體呈現(xiàn)一種偏冷偏淡的色調(diào),與張藝謀早期的文藝片拉開了距離。影評人周黎明說:“電影《歸來》醇而不烈。它不是那種一口把你灌醉的烈酒,需要慢慢品。”
饒曙光則認為《歸來》是一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影片,很多段落都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深得中國古典美學的韻味,意蘊往往隱藏于鏡頭之外。這種藏的目的是為了不藏,大量平淡的細節(jié)和情節(jié),留下了許多貌似空蕩蕩的空間,這些空間需要具有特殊年代經(jīng)歷的觀眾去自動彌補它。(中新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