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上順時針起:魏德圣的第一本書《小導演失業(yè)日記》,彭浩翔的小說集《破事兒》,寧浩的對話體自述《混大成人》,姜文的三本電影書《騎驢找馬》、《長天過大云》、《一部電影的誕生》?! ≈校何旱率ピ凇顿惖驴?middot;巴萊》片場。
□專題策劃 黃文浩 專題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馬婷
導演出書現(xiàn)象并不像演員歌手那么熱,或許身為創(chuàng)作者,始終懷有對創(chuàng)作的敬意和嚴謹,之前只有陳凱歌、馮小剛有這樣的歷練和底氣來談自己,不過,隨著中生代和青年導演逐漸成為影市主力軍,年輕一輩如寧浩、賈樟柯、張元、魏德圣、彭浩翔等敢于用文字表達對細碎生活的熱愛,或調(diào)侃借錢拍電影的困頓,或張揚自己所愛所恨。
在導演成名的年代里,媒體如隨身助理一樣關(guān)注著他們的一舉一動,只言片語都有可能影響行業(yè)動向,這樣的狀態(tài)下再出一本普通的自傳顯得多余且無趣。與前輩們相比,如今的導演們在出書這個問題上顯然個性了許多。時評人譚飛表示,年輕導演出書比上一代更接地氣:“導演本來就是知識分子,他們需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能通讀劇本,像外國的伍迪·艾倫,他們除了鏡頭也會用真實的筆表達自己。這是好事,可以彰顯一個導演的文化底蘊,也是對電影除了影像之外的書面的有力補充。觀眾看一個導演的電影只能了解他當時的所思所想,看書會知道他籌備電影的心路歷程,這種經(jīng)驗也值得后來者借鑒?,F(xiàn)在導演更多談到的是現(xiàn)實當下,文字很接地氣,不會假大空。”
事實上,新一批出書導演的書很少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傳,更多是他們某一時期狀態(tài)的呈現(xiàn)和感悟,比正統(tǒng)的作家更通俗娛樂,比大多數(shù)演員歌手更有內(nèi)涵,這就是他們在書市中的定位。身兼文化評論人、編劇、策劃人等為一身的史航評價說:“大眾想看名人傳記大都期待看到故事和世故,故事這部分或許能滿足一般人胃口,而世故,導演的感情生活或隱私很少談論到。但總的來說,導演的書還是比歌手、主持人出書有可看性,起碼他們可說的東西多得多。”
書是他們的電影宣言
關(guān)于自己的從影歷程、對自己電影中想表達的思想的解釋,導演對著媒體或許是泛泛而談,出書更像是自問自答的內(nèi)心獨白。這不是巧合,出書的導演如魏德圣、寧浩、賈樟柯、彭浩翔等,大多也是自己電影中的主力編劇,本來就是個“寫字的”,文字無疑可以將他們的思想表達得更為直接清晰。史航評價說:“拿雞生蛋做比喻,粉絲在電影里感受到雞的成品——蛋,讀書就是了解導演形成這種思維的過程,孵蛋的過程,以期讓自己成為更合格的影迷,而有志于電影業(yè)的初學者也能從中得到啟發(fā)。”
對于很多電影青年們來說,魏德圣無疑是一個勵志傳說,想要了解他成功之前的故事,就不得不讀《小導演失業(yè)日記》。2002年參與完電影《雙瞳》的策劃后,魏德圣失業(yè)了,這本書記錄了他在7個月失業(yè)狀態(tài)時的困頓迷茫和遠大志向,同時也有對于臺灣多元社會的細致觀察,而這些內(nèi)容正是魏德圣正在籌備的史詩大片《賽德克·巴萊》的思想基礎?!逗=瞧咛枴烦擅?,魏德圣說話越來越謹慎,但如果看過他的《小導演失業(yè)日記》,他對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觀點早就明白無誤地寫在了里面,成名后他所說的大部分有價值的話,都能在書里找到。